牛月茹是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华祥苑社区副主任。多年来她不但悉心照顾身患糖尿病综合症而瘫痪在床的公公,更是以博爱之心长期资助与她无亲无故的孤寡老人。2001年至今,牛月茹又省吃俭用,先后资助了20名失学儿童,使其重返校园。这些孩子的命运轨迹因为牛月茹而发生了改变,在他们的眼里,牛月茹永远是温暖亲切的“北京阿姨”。
久病床前的孝顺儿媳
记者:一提起您,邻居们无不称赞,说您是“孝顺模范”,因为您不怕苦,不怕累,5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您是怎样服侍、照料老人的?
牛月茹:几年前,我的公公得了糖尿病综合症瘫痪在床。作为晚辈,照顾老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老人瘫痪在床,本来身心就承受着痛苦的打击,因此照顾老人就需要格外的细致、耐心,持之以恒。那时候每天中午下班后,我先回家为老人做午饭,等收拾完就又该上班了,很多时候自己都顾不上吃饭。就这样一年四季,从未间断。
记者:听说这期间您得过一场大病,但您依然坚持亲自照料老人的起居,任劳任怨。
牛月茹:有段时间我患病做了一次大手术,医生让我全休三个月。可就在不到一个月时,公公的病情突然加重。恰好当时夜间照顾老人的护工又因故无法继续工作,老人马上面临无人照看的境况。听到老人在床上痛苦的呻吟声,我忍着还未长好伤口的疼痛继续照顾起老人来,为公公清理大小便,擦洗身体,照顾公公的饮食起居各个方面,直到公公辞世。
记者:您的公公去世后,您的生活重心发生了什么改变?
牛月茹:公公去世后,我又接过了照顾婆婆的担子。我的婆婆患有高血压,稍有不慎就会发作,需要有人时时刻刻在身边照料。每天我给婆婆洗衣、做饭,晚上因为老人怕黑怕孤独,一人睡觉不踏实,我安排好孩子的学习后,就去婆婆那里陪住,陪老人说说话,直到老人安稳的睡着。
记者:您对两位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无论是对家里还是街坊邻居,都起到了榜样作用,值得大家学习。
牛月茹:我们家家境贫寒,父母的教诲和养儿的辛苦,使我深深体会了“孝顺”二字的含义。老人辛苦一生,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我们也要用自己的爱回报他们,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同样充满阳光。
将爱传递 情系孤寡老人
记者:您的公公、婆婆去世之后,您又将爱传递到与您素不相识的老人那里。您和他们的缘分是怎样开始的?
牛月茹:2003年,我偶然得知了甘肃定西县巉口镇康家庄以捡拾废品为生的陈尚义、张兰英两位孤寡老人收养残疾孤儿的感人事迹。这两位年届八十的老人住在一个破旧的小院里。他们无儿无女,没有任何固定收入,17年来,靠卖茶水、拾垃圾的微薄收入,曾经先后收养过多名弃婴。就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决定义无反顾地将老人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起。
记者:对于这两位善良的老人,您是怎样去帮助他们的?
牛月茹:知道两位老人的事迹后,我主动与两位老人取得了联系,坚持每年为老人寄钱寄物,缓解老人生活上的困难。另外我还承担了老人所收养的孩子中4个孩子的学杂费。我要和老人一起供养孩子们读书,抚养他们健康成长。
“北京阿姨”改变失学孩童命运轨迹
记者:听说,在此之前,您一直也在帮助一些困难学生?
牛月茹:是的。2001年5月我因胆病入住院,同病房有个来自河南的女大学生,身患乙肝,家里穷到连她母亲来京探望的路费都没有,只有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病房中。有一天吃过饭,我把她叫出来,把两百块钱塞给她,让她妈妈能来趟北京。我也是个母亲,能体会到孩子病卧他乡时做母亲的滋味。5个月后我出院了,每个月初都去北师大看她,给她100块钱,还送她毛衣和旅游鞋,嘱咐她好好读书。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完成学业。
记者:从此您就踏上了“助学之路”,多年未曾止息。您资助的孩子里不仅有北京市的,还有很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您是怎样联系到这些困难学生的?
牛月茹:最初我找到了北京一家基金会,要求长期资助革命老区的失学儿童,但是对方只有北京地区的资助对象。于是,我开始连续三年资助门头沟河北村的一名困难学生,每学年给她寄去至少200元的学杂费。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资助外地贫困学子的愿望。我开始关注各电视上的信息,还主动拨打114查号台。从2001年至今,为了帮助贫困山区辍学孩子重返校园,我与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多家基金会取得联系,先后资助了20名失学儿童。
记者:在这些年的资助过程中,有没有让您感受特别深刻的事情?
牛月茹:有一次看电视,了解到陕西宁陕县黄金小学被洪水淹没,该校的校长顶着过胸的洪水,将孩子们一个个送到安全的地方。看完这期节目后,我打电话联系了西安青少年基金会,要求资助一名在水灾中失学的女孩。后来正在收拾书包打算回家的失学女孩,收到了我寄的钱,得以继续留在了学校。事后通过联系了解到她哥哥同样面临失学困境。这让我非常揪心。我又给他每学年寄去400块钱学杂费。春节前,兄妹俩给我寄来了小米、绿豆和鞋垫。他们质朴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我。
记者:据我们所知,您的收入并不高,而您这些年对失学孩子的各种资助累计已达数万元。您如何维持对孩子们的帮助?
牛月茹:说实话,身为基层的社区干部,我的收入微薄,长期的资助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经济负担。为维持对孩子的帮助,我想方设法筹集捐助资金,通过每年捡拾废旧矿泉水瓶增加收入。每当我把捡来的废旧瓶子换成大小不等的零钱时,自己都会感到特别的高兴和满足。我知道这些钱能换来孩子们继续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
记者:除了资助孩子们上学,您还为他们提供过哪些帮助?
牛月茹:为了能节省开支并且给老人孩子更多的温暖,多年来不论春夏秋冬,只要有空闲的时间,我都针线不离手地赶织毛衣,织好了送给或寄给那些最需要温暖的人。孩子们写信告诉我,他们穿上了我织的毛衣,特别暖和。我心里很欣慰。
记者:资助这些素不相识的孩子,使您自己的生活更加辛苦和清贫,您觉得值得么?
牛月茹:一个山区孩子一年的学杂费只不过是百余元,只要我们每天省出几毛钱,就能帮一个孩子改变一生的命运,点点滴滴的温暖就能燃起孩子们对生活的希望,就冲这一点,我觉得值得!
记者:您的善举为您赢得许多荣誉。面对荣誉,您有什么感想?
牛月茹:荣誉是对我的认可,我珍惜这些荣誉。但是荣誉不是我奋斗的目标。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市民,一个平常百姓,但能为别人尤其是为比自己生活环境差的人做点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即使没有任何荣誉,我也满心欢喜。
记者:这些年来,您一共资助了20个孩子上学。在这20个名字背后,每个孩子的命运轨迹,都因为有了您这位“北京阿姨”的资助而发生了改变。在对他们的帮助中,您有什么收获?您对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期望?
牛月茹:我存着这些年来孩子们寄给我的每一封信。看着信纸上孩子们稚嫩的笔迹和充满童真与美好愿望的寄语,我的心里总会比吃了蜜都甜。我想,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我只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接受正规的教育,将来做个自食其力的、正直的人。
记者:您用自己博爱的心,照亮了他人前行的道路。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牛月茹:也谢谢您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乐。能看到这些暂时处于贫困、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能从内心里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和快乐!
【编后语】
做好人真的不难,发现身边的好人更是一件快乐的事儿。自中央文明办连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来,由首都北京推荐的一个个“好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为此,本站推出“身边好人系列访谈”专栏,您用双眼发现身边的好人,我们用访谈展现好人们的风采……
(责任编辑: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