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何时开始吃元宵

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3-02

  人们都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而且也知道元宵节要吃元宵。但是,您知道吗?正月十五最早不叫元宵节,而且也不吃元宵。

  那么正月十五最早叫什么节呢?

  正月十五最早叫上元节。为什么叫上元节?这得从中国自己的宗教道教说起。道教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三元”神说,所谓“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这“三元”都是神官,上元是天官,中元是地官,下元是水官。他们的生日分别是:上元是正月十五,中元是七月十五,下元是十月十五。

  在古代,每逢“三元”的生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其中正月十五是上元的生日,这一天要举办许多活动,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上元节”。其它“两元”的生日那天,也被称为“中元节”和“下元节”。

  据史书记载,“三元”节日从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史记·乐书》中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太一”也叫“泰一”,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供奉的天神。这就是说,到了汉代,正月十五奉祀“天神”的活动,通宵达旦。

  因为奉祀天神是在夜里,家家户户都要点灯,于是这种奉祀活动,到了隋唐,逐渐演变成观灯赏灯的灯节。每逢正月十五之夜,京城处处张灯结彩,人们纷纷上街逛灯,煞是热闹。

  隋炀帝曾写过一首《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的诗: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场面,便知那会儿的上元节有多热闹。

  当然,除了祭祀、看灯,古代的上元节还有很多民俗活动,比如猜灯谜,北京人也叫“打灯虎儿”,高跷表演,加上赏灯,寓意登高等等。

  但直到宋代,关于上元节民俗的记载中都找不到吃元宵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元宵到了宋末才出现。换句话说,到了宋朝,才有上元节吃元宵的民俗。为什么叫元宵?元宵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这跟上元节有直接关系。您想,从汉代起,人们过正月十五上元节,都是成宿成宿地观灯赏灯,热热闹闹的,到了夜里能不饿吗?

  按南方人的生活习惯,夜里饿了,要垫补垫补(吃点东西),南方人把这叫“宵夜”,北方人管这叫“夜宵”,总之都有个“宵”字。

  “宵夜”吃什么好呢?南方人喜欢把糯米团当零食。光有糯米没馅儿不好吃,于是人们把它包进了馅儿,取名“汤圆”。

  到了宋代,先是南方人,后是北方人,把“汤圆”作为上元节的“宵夜”,因为是上元节夜里吃的,所以人们把它叫“元宵”。

  后来,逐渐演变成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再后来,也就是到了明清时代,民间的老百姓干脆把上元节改叫元宵节。这就是元宵节来历。

  到了近代,正月十五上元节,吃元宵,赏花灯,成了正月十五民俗的主要内容。

  其实,元宵在南方依然叫汤圆、圆子,做法是用糯米面直接包。北方人聪明,根据摇煤球的经验,发明了摇元宵方法。

  元宵的品种很多,在老北京以“八宝元宵”为最佳,据说这是正月十五,宫里御膳房专门给皇上做的,现在市场上很少见。

  次之是“桂花元宵”,也很少见,原因在于北方正月里,桂花很难淘换。

  清代符曾写过一首《上元竹枝词》:

  桂花香馅裹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

  试灯风里卖元宵。

  您瞧那会儿京城卖的元宵多么讲究,元宵的面,不但是如珠的江米,还要过滤成滴粉,用上好的井水来摇成元宵。您想那摇出的元宵得多招人待见呀?

  头20年前,每到元宵节前,北京的副食店和老字号饭馆的门前,就摆上摇元宵用的铁制的大笸箩,笸箩下面有能转动的发动机,发动机一开,铁笸箩就来回“摇”,职工现场加面添水,现摇现卖。这也是当时京城过正月十五一景儿。

  元宵有不同的馅儿,有馅儿的样品在旁边摆着,这一笸箩摇什么,让人一目了然。这种现摇现卖的元宵,现在几乎看不到了,市场上卖的都是提前做好的元宵成品。如今的元宵馅儿五花八门,近年又出现了水果和巧克力等馅儿,但总觉得馅儿里缺点儿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前些年的元宵馅儿里,总少不了青丝红丝,也少不了一些“五仁”类的干果。馅儿里加进这些东西,那味儿就不一样了。

  但不管怎么说,正月十五得吃元宵。不吃,像是生活中缺点儿什么似的。

  正月十五还吃啥?

  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在节庆时候最愿意图个好意头,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因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面灯

  还有一种习俗从汉朝就流传下来,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刘一达)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