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8-03-06母亲宠溺小儿子,希望小儿子继承家业,大儿子一直不受待见,但在父亲的支持下继承了家业后,母亲还不断的怂恿小儿子与大哥争夺家族产业,最终兄弟反目,大儿子把小儿子赶出家门并软禁了母亲——这就是《左传》开篇讲述的第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即使放到现代,这个故事也并不陌生,电视上的调解节目天天都在播出同样的悲剧,古人争祖业,今人争房产。后人评说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君臣父子、人伦纲常大乱的时代,《左传》便以这个故事为开篇。
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任君主,别看只是第三任,但其祖父郑桓公、父亲郑武公,一个帮助周幽王抗击西戎以身殉国,一个协助周平王东迁,两代对周王室的贡献极大,无论在声望还是实力上,郑国都远胜于各诸侯国。在郑武公晚年,其妻武姜就提出来让武公立小儿子段为世子,废掉大儿子寤生,也就是后来的郑庄公。
从小寤生的母亲就不喜欢这个孩子,武姜生寤生时是难产,出生的时候是双脚先出来,而且还睁着眼睛,武姜看到这个孩子第一眼就被吓到了,因此还生了一场大病,从此便讨厌这个孩子。起名为“寤生”,“寤”古代同“牾”,意思是“逆”,就是反着生出来的,自古用带牲畜的偏旁来形容人的词一看就不是什么好词。
寤生就这样被母亲厌恶着来到了人世,他的母亲确实是讨厌他,可能开始还不太明显,直到郑武公与武姜的第二个儿子“段”到来后,武姜就再也不遮掩她对寤生的厌恶了。段是要什么有什么,而寤生想要什么却要靠他在弓马骑射、诗书礼仪等方面的优异表现来换取,他在用自己的表现交换母亲对他的爱,而弟弟段却可以无偿地享受父母任何的爱。在寤生的成长过程中对感情的不信任感和利益交换思维就这样扎根在了他的心中。郑武公看得很明白,这两个儿子的长处短处、性格优缺点他都记在心里,当武姜屡次三番吹枕边风让他换掉寤生的世子地位时,他从来都是坚定地站在寤生这边,直到去世。
武公去世后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庄公在继位后,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该怎样处理与母亲的关系、与兄弟的关系。这个母亲不喜欢自己十多年了,如今她仍时时刻刻提醒着庄公,你是个不招人待见的孩子。至于这个弟弟,也是从小就知道母亲喜欢他,总觉得高哥哥一头,怎么看这个哥哥都不顺眼。弟弟在都城有母亲罩着,谁也管不得,庄公也只能由着弟弟来,插不上手。在庄公心中,对于这样一个弟弟一直都有股怨气,凭什么他能得到这么多的爱。而我要是出生时是顺产、相貌再英俊些该有多好。史书上批评庄公没有起到一个兄长的管教作用,而我看来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庄公在这个弟弟面前始终无法面对自己心灵上的损失,似乎他觉得只有顺从母亲的意愿,母亲才会觉得他好,给予他关心和爱护。而他也一直在逃避,直到最后算总账的时刻。
在庄公掌权后母亲又开始给小儿子找好处,给他要封地,按说一个老母亲巴不得小儿子留在身边,为什么还要给他送出去呢?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是她给儿子要的封地,不得不让我们觉得这老太太心里似乎有另外的想法。起初先要的地方叫“制邑”,这个地方听起来陌生,但是后来这个地方的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牢关”。这么重要的关隘庄公当然不会给,战略位置太重要了,简直就是郑国的脉门,庄公咬住牙就是没同意,退了一步说只要不是制邑其他的地方都可以。于是老太太就要庄公把“京”这个地方分给段,京这个地方是当时仅次于国都的大城市,人口经济都比较发达。
庄公没办法,只好将京封给段。段接到分封,就要立即启程去往封地,他其实也不想离开京城,离开自己的娘,不过武姜最终还是劝说段前往了封地。在与母亲分别后,段开始积极扩建城池、招兵买马,发展自己的势力。可见那次与老母惜别后,段就得到了一个信息,我一定要回来拿回“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在段的心里,什么都应该是他的,尤其是母亲说是他的,那一定就是自己的,别人占有就要抢回来。
当时上卿祭仲曾上书庄公分析其中的利害,这么大的城池作为封地,其礼制已经和国君差不多了,就好像两个朝廷一样。庄公也很无奈只能说,这是母亲的意思我还能怎样。在祭仲的叹息中,庄公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年的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结合与祭仲对话的情景,庄公不是不知道这样分封的危险,但是面对母亲他又无法拒绝,祭仲分析的这么多他心里都认可,他知道这样的事情似乎是无可避免的,多年积压的委屈积蓄在心中,但现在还不到释放的时候,还需忍耐,至少现在眼不见为净了。
这一晃20年,段最终还是决定动手了,在母亲的策应下准备偷袭国都。这些年来庄公始终没有松懈对这个弟弟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段的部队刚开出城,庄公的部队就包抄了他的老窝,不出两日这场叛乱就被平息了。段只能在悔恨中逃往邻国卫国,在一个叫共城的地方直到终老,再没有回过郑国,后人因此称他为“共叔段”。在叛乱失败后,段的内应母亲武姜,也被庄公流放,并放出狠话“不到黄泉绝不相见”。此时的庄公已经不是20年前的那个孩子了,如今困扰他多年的心头刺终于拔出来了,兄弟相争的悲剧、从小到大受到的冷落、那些心中的不安与恐惧都浓缩在这句“不到黄泉绝不相见”中。虽然这一句话还有后面的故事,但是在这里作为一个母亲,武姜毁了这两个兄弟,寤生和段这两个相差3岁的兄弟,本来可以荣辱与共、相亲相爱,但是在她的偏好中,这两个兄弟彼此对立,开始让自己的感受成为他人的全部,一个想着我失去了什么,一个想着我应该得到什么。
在这种畸形观念的引导下最终导致了兄弟二人的兵戎相见。这样的悲剧在《左传》开篇,宣示了一个君臣父子、人伦纲常大乱的时代即将揭开大幕。(柳树下)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