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西四的“单牌楼”是咋回事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8-06-15

  前几天路过西四,看见在地铁四号线西四站B口矗立着一座牌楼,上书“行义”二字,不由得心生好奇:莫非是复建了老北京西四的地标性建筑?可是怎么就这么一个孤零零的“单牌楼”?于是,围着牌楼转来转去,却未找到任何相关文字说明。后来,上网搜了一圈发现,和我一样困惑的人还有不少。有细心的网友甚至挑出了这座牌楼和原牌楼相比的诸多不同,比如原牌楼上方的斗拱为中间6个、两侧5个,而新牌楼的斗拱则是中间8个、两侧7个;新牌楼的柱子高出檐顶的长度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众所周知,在当今的交通状况下,在原址复建“四牌楼”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可是,既然复建了一个“单牌楼”,为什么不做些相关的文字介绍?据报道,西四“行义”牌楼早在2015年初就已落成,迄今已经三年有余,难道做个相关的文字说明牌比建牌楼还难吗?

  牌楼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景观,起源于周朝的“衡门”, 春秋时期的《诗经·陈风》中已提到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所谓“衡门”,就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矗立于街巷路口的最早的“牌楼”。牌楼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从样式上可分为“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和“不出头”式两大类,“冲天式”牌楼的间柱高出明楼楼顶,“不出头”式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从结构上又可分为木牌楼、琉璃牌楼、石牌楼等。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且最有名的当数“五间六柱”的正阳桥牌楼,也称五牌楼。作为前门大街地标性建筑的这座五牌楼,曾于1955年拆除,2008年在原址修复。位于西四十字路口的四座牌楼也是气势恢宏的木牌楼,均为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描金彩绘,檐下有如意斗拱。这四座牌楼建于明永乐年间北京城的兴建过程中,西四这个地名就是由路口这四座高大牌楼而来的。与西四牌楼同时兴建的还有东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和东、西长安街牌楼等。《日下旧闻考》记载:“崇文门北去里许为单牌楼,曰就日。又北为四牌楼,东曰履仁,西曰行义,南北曰大市街。……宣武门北有单排楼曰瞻云,又北二里许有四牌楼,东曰行义,西曰履仁,南北曰大市街。”1954年,西四、东四牌楼相继拆除。

  从《日下旧闻考》的相关记载和现在西四地铁站口这座牌楼额上所书的“行义”二字来看,似乎是复建原来位于十字路口东侧的牌楼,虽然位置向北移动了不少,样式也与原来的牌楼有所不同,但对抢救和保护老北京的历史文化遗存、恢复古都风貌,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善举。北京自元大都开始,到明、清北京城的兴建,都是以东西对称来设置建筑布局,进而形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而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正是中轴线在朝阜路(朝阳门至阜成门)相互对称的重要景观。

  其实,从《日下旧闻考》所记的牌楼名字也不难看出,西四牌楼和东四牌楼就连名字都是对称的,西四朝东的牌楼叫“行义”,朝西的叫“履仁”;东四朝西的牌楼为“行义”,朝东的为“履仁”。何为“履仁”?意即“躬行仁道”。汉焦赣《易林·大畜之需》称:“躬体履仁,尚德止讼,宗邑以安,三百无患。”何为“行义”? 意即“躬行仁义”。汉刘向《说苑·指武》称:“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后汉书·鲁恭传》也曾记载:“今边境无事,宜当修仁行义,尚于无为,令家给人足,安业乐产。”无论是“履仁”还是“行义”,说到底都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与人为善、包容厚德和崇尚正义思想的一种表达。(陆诗年)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8-06/14/content_256579.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