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老北京有哪些异地重建的牌楼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8-06-15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景德街牌楼、“陶然”牌楼、“保卫和平”坊、“瞻云”牌楼。

  牌楼不仅是老北京的独特景观,而且还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已有不少被拆毁的牌楼得以复建。比如从阜成门内大街移到首博、且被称为首博最大文物的景德街牌楼;从西单路口向东移约一百余米、且略偏北复建的“瞻云”牌楼;从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处移至中山公园、并更改了额名的“保卫和平”牌坊;从东西长安街移至陶然亭公园、取名为“陶然”和“佳境”的两座牌楼等等。值得称道的是,由于这些牌楼都有相关的“前世今生”介绍,使人看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建筑,而是每一座牌楼背后的历史及其文化的传承。

  首博一楼大厅“景德街”牌楼

  被称为首博最大文物的“景德街牌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原坐落在北京历代帝王庙景德门前东西两侧,共两座,横跨阜成门内大街,因匾额书“景德街”仨字,被称为“景德牌楼”或“景德坊”。 景德牌楼为三间四柱七楼样式,两侧有戗柱相对支撑,大小额枋及高拱柱间有两层透雕的龙凤板。花板上的龙凤均为高浮雕装饰,犹如穿云腾雾。1954年,这两座牌楼因影响交通而被“拆卸”,牌楼构件、榫卯结构基本完整保留。2004年,景德街牌楼遗存构件经修复组装,复原陈列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大厅,成为新馆落成后第一件入馆的展品。

  中山公园“保卫和平”坊

  位于中山公园正门的“保卫和平”牌楼,最早的位置是在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原名“克林德碑”。1900年6月,清军恩寿杀死了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德国公使克林德。1902年,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就有一个“为克林德建碑”的条文。1902年12月20日,“克林德建碑”举行落成典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而中国属于战胜国行列,故于1918年11月13日将该牌坊拆除。1919年移入中山公园,改名为“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1952年,为纪念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又更名为“保卫和平坊”。“保卫和平”四个字为郭沫若所题。

  陶然亭公园“陶然”“佳境”牌楼

  位于陶然亭公园榭湖桥两端的“陶然”和“佳境”牌楼,原为横跨在东西长安街上的两座牌楼。东长安街牌楼位于东长安街王府井南口外西侧,即北京饭店旧楼前面;西长安街牌楼位于西长安街府右街南口外东侧。两座牌楼东西相向,分别嵌有 “长安街”匾额,构造均为木结构,三间四柱三楼单檐冲天式,每根立柱两侧均加戗柱支撑。1954年8月,因东、西长安街扩建拆除。1955年2月,这两座牌楼被迁建到陶然亭公园内。1971年,江青来到陶然亭公园,听了公园负责人向她介绍这两座古牌楼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才免遭毁灭的命运后,以“牌楼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罪名,再次将这两座牌楼清除。直到2011年,陶然亭公园在迁建牌楼基础上复建新牌楼,并分别取名“陶然”和“佳境”。

  西单广场“瞻云”牌楼

  作为西单的地标性建筑,西单牌楼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原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牌楼,匾额上题有“瞻云”二字,故又名“瞻云坊”,与东单牌楼匾额上题的“就日”二字相对。关于“瞻云”和“就日”的寓意,有两种说法,一说意为东边看日出,西边望彩云;另一种说法认为,“瞻云”和“就日”典出《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帝尧,即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就日瞻云”原指贤明的君主恩泽施及于民,后多比喻得近天子。西单牌楼的位置在今天的西单路口,由天安门西行三里。现在的瞻云牌楼建于2008年,是西城区人民政府投资改建西单文化广场时,在原牌楼旧址偏东北位置依照历史原貌以约1.3倍之比例复建的。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8-06/14/content_256580.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