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从前清后浊谈起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08-02

  近读《资治通鉴》,觉得公孙弘这个人很有点意思。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位高权重,可他律己甚严,生活俭朴,睡觉盖布被,吃饭不重肉味。史书上称汉武帝的年代是“肉穷侈靡”。可以想见,在当时那种风气之下,公孙弘能洁身自好,实属不易。不过,这却使不少同僚视其为“异类”。主爵都尉汲黯就在皇帝面前告状说:“弘位在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这显然是荒唐的逻辑:因为“位在三公,俸禄甚多”,就应当奢于生活,否则就是“诈”,就是沽名钓誉,也太可笑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公孙弘面对这种歪理不仅没有顶住,反而改弦易辙。他退朝回家,不无伤感地对妻妾说:“节俭本乃美德,却反遭人暗算,罢了!”从此以后,他也和其他同僚一样“争于奢侈”,生活起居豪阔起来。难怪后人说他犹如“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公孙弘前俭后奢、弃清就浊,表面上看,是他未能顶住歪理,实质上是他自己的认识有误区。据《汉书》记载,公孙弘曾发表过一番论述:“近闻管仲、晏婴都是齐国贤相,管仲使齐国称霸,他却占有三处像宫殿一样的寓所;晏婴使齐国由乱而治,他却‘食不重肉’、‘妾不衣丝’。”所以,管仲奢侈也好,晏婴清廉也罢,都不是判断他们的标准,关键是要把国家治理的好坏,作为评价大臣优劣的根本依据。我们不能说公孙弘的话毫无道理。为官一任,能不能兴利除弊,造福一方,这属于公德,是大节。如果离开这个主要方面,只从私德、个人生活小节上作考察,就会看不准人,也用不好人。

  但是,公私二德范畴不同,并不是互不搭界。私德与公德、小节与大节从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在私德修养上放松自己,往往是一个官员蜕化变质的前奏。如今有的干部功成名就后,之所以滑向腐败的深渊,就是因为他们和公孙弘一样,总认为工作干出成绩才是最主要的,个人生活即使有点问题也不影响工作。于是乎,不注意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私下时、细微处放纵自我,以致一步步堕落,最终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在私德与公德、小节与大节的关系上,公孙弘认识片面,不足为怪,因为他毕竟是封建士大夫。而如今各级干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就不应如此,而应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尤其要多积尺寸之功,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司马牛)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8-07/31/content_269084.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