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9-14清代农民插水稻(资料图)
《康熙御制耕织图》 清·焦秉贞 绘
“京西稻米香,炊味天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这首歌谣里讲的京西稻在众多京城市民心中被当作乡愁的载体之一,是不少“老北京”念念不忘的回忆。
要说这京西稻,还是很有来头的。当年,康熙将南巡带回来的稻种试种在玉泉山下,在南方可以一亩收三四石的稻种,到了玉泉山下一亩却只收一石。此后,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130多年的经营改进,终于成就了著名的京西稻。今天,我们给您说说——
清代在京畿地区推广水田,自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了。康熙三十年(1691年),上谕说:“朕巡视南方,见彼处稻田,岁稔时一亩可收谷三、四石。近京玉泉山稻田一亩不过一石……此皆土脉不同,故收获亦异。”康熙帝虽承认南、北方的稻米产量的差异与自然条件即与所谓土脉地气不同有关,但他认为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视通州一带田禾之后回到北京城,在西苑瀛台内丰泽园澄怀堂召见尚书库勒纳、马齐,指着澄怀堂后院栽种的修竹和前院盆内栽种的人参和各种花卉,对他们说:“北方地寒风高,无如此大竹,此系朕亲视栽种,每年培养得法,所以如许长大。由此观之,天下无不可养成之物也。”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他在比较内地和边外地区农作物生长状况时说:“边外地广人稀,自古以来从未开垦。朕数年避暑塞外,令开垦种植,且禾苗有高七尺,穗长一尺五寸者……内地之田,虽在丰年,每亩止收一二石,若边外之田,所获更倍之。”他承认这是“地方不同”的缘故,但更强调:“然人力亦不可不尽也。”
康熙帝还十分注意把南方种植水稻的经验介绍到北方来。例如,在南巡时,他曾见舟中满载猪毛、鸡毛。问其故,得知:“福建稻田以山泉灌之,泉水寒凉,用此则禾苗茂盛,亦得早熟。”回到北京,他进行了同样的试验,“将玉泉山泉水所灌稻田,亦照此法”,最后,也取得了成功。玉泉山水稻果然早熟丰收。康熙帝还在中南海丰泽园苑田内利用玉田稻种进行改良,选育出一种早熟、米色微红、粒长、气香而味腴的优良品种,名之曰“御稻米”。虽然“御稻米”的产量不是很高,但稻米的品质较旧品种已有很大进步,而且成熟期早,对于北方降霜期较早的地区来说也是一大优点。康熙《几暇格物篇》记述云:“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稻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以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由于用单株选择法选育成功的御稻生长期短,成熟早,既适于关外无霜期比较短的地区种植,又适于南方一年两熟地区,因此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推广到江浙一带,“令民间种之”。
清代京畿地区大规模地经营水田,是在雍正时期。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胤禛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朱轼查勘直隶河道及水利。允祥等派人作了大量实地考察。他在给雍正的疏奏中称:“畿辅土壤膏腴,甲于天下,东南濒海、西北负山,有流泉潮汐之滋润,无秦晋岩阿之阻格,豫、徐,黄、淮之激荡,言水利于此地,所谓用力少而成功多者也。”基于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第二年(1726年),雍正谕准成立营田水利府,下决心大规模垦种稻田。
由于初设之年,即在直隶地区营田714顷93亩,亩收稻谷三四石不等,清廷决定扩大营田水利府的建置。雍正五年(1727年),府下增设四局,即京东、京西、京南和天津局,加强对京畿水利的开发和管理。京东局所管辖的平谷县,置闸疏渠,引泃河及山泉溉田,当年即开成稻田6顷11.5亩,其中官营5顷35亩,民营76.5亩。雍正九年(1731年),又将旱田3顷50亩改成水田。京西局所管辖的宛平县,于卢沟桥西北的修家庄、三家店等处引永定河水灌田。雍正六年(1728年)京西局共营造稻田46顷。涿州则利用督亢旧河,引拒马、胡良河,共成稻田3000亩。房山县则引玉塘泉(在县治西南)和挟活河,拒马河诸水,“开渠置闸,随取而足,十余里塍禾相望”,当年即营造稻田23顷15.4亩,其中官营20顷43.6亩,民营2顷72.8亩。雍正六年(1728年)又于房山县城西南的良家庄、长沟村,营造稻田3顷29亩,其中官营2顷89亩,民营40亩。
清代京畿农田水利主要是官府开发,民间开发甚少。京畿稻田主要控制在皇室、官府和旗人地主手中。如京南丰台,“自柳村、俞家村、乐吉桥一带,有水田,俱旗地”。清代,京郊农民在水田开发中,或引水溉田,或引水改造盐碱土质,均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房山县,于周口店作沟洫,利用坝儿河以及诸山涧溪,浸灌园畦。顺义县,灵迹泉涌出西流,灌溉稻田五十余亩。怀柔县城外,有宝带渠,“县人钟其潆凿渠引水,碱土遂成水田”。昌平县农民,开渠引流,利用县城东南西小口的黑泉,种植粳稻菱藕之属。百泉庄、马池口、凉水河邨、大小汤山、芹城、暴榆泉、黑泉、太舟务、勃海所,都有稻田。平谷县城东北二十里,有灵泉。农民引泉“灌溉田园,多赖其利”。
清代,随着京师西北郊皇家园林的不断开辟与兴建,玉泉山水系和万泉庄水系得到系统整治,也促进了西郊水田的发展。玉泉山东流之水,经由长河,引入京城,并于沿途灌溉耕地。乾隆帝修建清漪园后,水田有所增加。乾隆《万寿山昆明湖记》曰:“昔之海甸无水田,今则水田日辟矣。”此时,昆明湖周边分布着上千公顷的稻田。乾隆帝对昆明湖水灌溉稻田十分重视。《写琴廊纪事》载:“玉泉山阴别有泉源,大小不一,汇为平湖,由迤北三孔闸东泻者为高水湖,其山南天下第一泉,乃趵突涌出为平湖,由五孔闸东泻者为低水,二水河流为玉河,归昆明湖以资灌溉。御园周围高地稻田不下千顷,实总资灵源利益也。”《昆明湖泛舟》诗注云:“疏治昆明湖,本为蓄水以资灌溉稻田之用,每年春夏之交,湖水率减数寸,盖因稻田日多,以济雨水或缺也。林丞但知守湖水尺寸而不计灌溉,此有司之见,严禁不许。”对于只顾园林景色而不顾农业生产的做法,是乾隆严厉禁止的。
万泉庄水系源于海淀迤西的巴沟低地。那里,不但有平地涌出的泉流,还有长河东堤泄出之水。乾隆年间,将这股河流,导引过海淀镇,北流东转,经万春园之南,再北折汇入清河。巴沟低地,在未经人工整治之前,低处排水极不通畅,常年积成湖泊,附近的地方也多半沦为沼泽。虽水较为丰沛,因稳定性差,十分不利水稻的生产。关于泽地的改良,《农政全书》载:“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泄水,以涉扬其芟,作田;凡稼泽,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乾隆帝正是利用这一传统的土地改良方法,使得海淀“新辟水田千顷绿”。本为沼泽、浅湖的巴沟低地,逐渐经劳动人民之手,辟为稻田,成为著名京西稻的故乡。
由于水田的发展,清代京畿地区培育出一些优良的稻种。例如,京师人所说的“御田米”,就是用玉泉山的水灌溉培育的;宛平县产糯、粳二种稻;昌平州出产膳米;房山县产红、白二种稻,县中白玉塘水田所产米,更是“珍贵异常品”。此外,康熙在丰泽园培育的御稻种,在宛平、涿州、房山等县得到推广,其米“微红、粒长而味腴,四月插秧,六月可熟”,极为珍贵。(作者章永俊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09/13/content_281039.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