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永定河畔的农业习俗

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9-27

插图 程思遥

  永定河畔,处于浅山平原区的门头沟区永定镇有24个自然村,解放初期土地为21000亩,新中国成立前多以庄子形式存在(以雇工形式经营的庄园),属于当地部分富豪所有。

  门头沟区的水浇地绝大部分集中在永定镇,尤其是永定河上岸村以东地区。由于其临近永定河,属于浑河淤地,土质呈蒜瓣形,极其肥沃,这片地被称为“粮食疙瘩”,永定镇也被称为门头沟区的“乌克兰”和“米袋子”“菜篮子”。

  虽然土壤肥沃,但永定河水量四时不定,灌溉水源不足。最早,永定地区以旱地为主,靠天吃饭。这里,麦子、稻子、玉米、谷子、花生、白薯是主要农作物,兼种黄豆、绿豆、豌豆、红小豆、绿小豆、糜子、黍子、高粱、芝麻等杂粮。由于农耕条件有限,为使每年的收成更好、更多,永定河畔的庄稼把式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农业习俗。

  富庄稼与穷庄稼

  在永定镇,当地人把庄稼分为“富庄稼”和“穷庄稼”。“富”既指娇贵,也指富人;“穷”指生命力强,也有贫贱之意。在农作物中也有着“穷”“富”之分。

  麦子属于富庄稼,种麦子的地不但要有劲儿,还要下三场透雨才能收获,即八月的出苗雨、十月的封地雨和三月的返青雨。传统的小麦品种有小红芒和光头白。小红芒长得快、产量低,地力差一点也可;光头白的产量高,但要地力肥沃。麦子种植讲究宽垄大倍(埂),中间夹种大青谷。麦子熟了,收获后种绿豆,正好让谷子生长。解放后几十年来,改良新品种、使用化学肥料和密植机播,使小麦的亩产量由200斤增加到700-800斤。

  玉米也是富庄稼,既不耐旱,也不耐涝。老品种有白马牙、黄金后等。传统种法称为“一步三棵苗”。

  水稻也是富庄稼。水稻种植,始于潭柘寺引水入稻地。之后,有清末王德榜修成龙灌渠,永定镇上岸村也借永定河的浑水淤地种植水稻。浑水不利种菜,在官厅水库及三家店拦河坝修成之前,永定镇是门头沟区主要的产粮区。1958年后,渠水变清,永定镇不仅成为门头沟的主要产粮区,也成为主要的菜田区。

  谷子属于穷庄稼,特别耐旱,旱得拧成绳子也没关系,只要得到雨水,立刻就缓过秧子来。春谷品种有大青谷、大白谷,穗子大,需要九里(开春)播种,碾出的米好吃;小黄谷、毛毛白、毛毛黄是麦茬谷,虽然穗子小,但肯定能收获。

  白薯是穷庄稼,最早为红瓤白薯,很甜,但是须子多。后来有白瓤白薯,口感面(吃栗子一样的感觉),也很甜。

  麦子、玉米、谷子和杂粮,农民除自食之外,剩下的担往集上;白薯基本上是一部分留作自用,其余的销往门头沟住户及各小窑。

  喝二两的庄稼把式

  庄稼人有很强的自尊心,“佛留三百六十行,庄稼佬是头一行”是庄稼人信奉的真理。

  城里人往往把庄稼人看成是粗鲁人,把种地看成是粗活儿,可门头沟山里的人却不这样看。山里人最羡慕的是有土地的人家,他们把这些人家叫做“根本人家儿”。那些出外做事的则被叫作“水牌子买卖”,是靠不住的。在门头沟山里还流传着“穷捡柴火富捡粪,做小买卖瞎胡混”的说法。在门头沟区,人们把下煤窑的人称为“煤黑子”“没有尾巴的毛驴”。由此可见,虽然是京西老矿区,但土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种地是门头沟人最基本的技能,会种地的人,被人们称为“庄稼把式”。

  春天开渠打埂就是一种需要技术的农活儿。水田必须使用一种特制的平板铁锨,一人在前面掘埂膀,两个人在后面切埂屁股、上土补埂帮,通过拍、扣、踩,做成新埂。外来人不跟着干一段时间,总会弄得不像样子。浇地也是有讲究的活儿:允许掘沟心土,不允许乱挖畦里土;谁扎(闸)板谁浇地,反对偷水;不堵畦口,跑水活该等。

  锄地,俗话说耪地,一般是三遍。尤其第一遍,要用小锄耪地,把人“一叠三吃折”,很吃功夫。用小锄耪地讲究“穿堂过眼外搭一锄”,要去掉“围脖儿草”,把根子周围亮出来,也叫“卸夹”。锄的时候要求拉通锄,不能堆起一堆土,山里人管这叫“狗绕门”,也不能倒着耪地,这叫“倒扒沟”,只有外行和孩子才这样干。耪麦茬玉米地,叫“小锄带麦扎儿”,是很累人的活儿。第二遍是钻玉米地。下玉米地最难的是“穿衣服”,由于庄稼长得高,天又热,穿长袖衣服捂得慌,穿短袖又担心被庄稼叶子刺伤,人就更难受了。第三遍,可以“见草下锄”。庄稼人怕草复活,就把草挂在玉米秧子上。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伏天,开始歇伏,也叫“挂锄”,就是把锄头擦干净(防止生锈)挂起来了。挂锄这一阶段虽然活儿少,可是仍要不断去地里查看苗情。

  山里人种地还讲究姿势正确,姿势不对累不说,还会被人笑话。春季锄麦子,因为草少,多用大锄。用大锄锄麦子,在迈出左腿时,左手要在前面;出右腿时,右手要在前。左右轮换叫做“倒把”,一步可前进五尺。耪谷叫“挖(wǎ)苗”,要求右手拿锄,用锄尖左一下、右一下锄成单行。S形留苗叫“羊拉屎”,要求左手提苗,提成“根根透风”,不许双棵、多棵并在一起。

  种地能手的庄稼把式首先要懂“活谱”:什么季节种什么庄稼,什么时候浇水、锄地,怎么收割、管理等等,都要心里有数。至于平常所说的“提耧下种、扬场操簸箕”等技术活儿更要样样精通。一个庄稼把式相当于一个工匠师傅,在村子中很有地位。他们总是穿戴整齐,绝不叉裤撩脚。开口讲话时,三句话不离本行,例如庄稼多宽的垄,几寸一棵苗,一棵出产多少,亩产量多少等等。在门头沟区永定镇各庄子各村,这样的把式很多。

  庄稼把式在庄稼人的眼中可是个人物,是不能怠慢的。就拿请庄稼把式耕地来说,若谁家耕地伙食不好,旁人就会说“少酒无菜,三犁两盖”。怠慢了把式,活儿就干不好了:锄地接(隔)一锄盖一锄,犁地隔一犁耕一犁,看起来跟面笸箩似的,里面留很多生茬,收成肯定不会好。和工匠一样,把式一般也都会喝点酒。常给人干活儿的把式懂得喝酒不过二两叫规矩,多喝就招人讨厌了。但是,“酒菜,酒菜”,有酒才有菜,你要是不会喝酒,主人连炒菜也就免了,把式当然就无话可说了,因而通常把式总是要喝点酒的。

  农谚与节气歌

  在庄稼人的心中,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谚,既好记又实用。很多年轻人都是通过这些口传心授的农谚学会了观风雨和种庄稼的。虽然现在的学校完全不教授这些东西,年轻人显得隔膜,但村子中的中老年人仍然张口就能说上许多农谚来,如:

  灵山带帽,必有雨到。

  蚂蚁搬家,蛇过道,老牛大叫雨就到。

  月栏(月晕)不过三,不是下雨就阴天。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三月南风下大雨,四月南风晒河底。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鸡不上架,明天雨下。

  天上扫帚云,三日雨淋淋

  祖辈相传的节气歌更是山里人的生产指南,有了这个歌谣,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人们心里头都清清楚楚的。因此,今天山里种地的人仍然对这些节气清清楚楚,人们在生活中更经常说的是农历,而不是与农业生产生活关系不大的公历——西历。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管小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栽白薯,小满鸟盘旋。

  芒种开了锄,夏至不种棉。(杏花开种莱忙)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浅锄谷,处暑动刀镰。

  白露摘梨果,秋分不剩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十月节,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

  小寒到大寒,又过新一年。

  门头沟区的农业习俗,水地旱地不同,山区平原不同,新村老村不同,老把式新把式不同。随着时代变迁,其中的很多习俗消失了,有些习俗还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有些习俗却发生了改变,以新的形式传承下来。(张昕)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09/20/content_282988.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