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9-01-30所谓闲书,旧时常指经史典籍以外的野史笔记、小说演义、传奇典故、幽默笑话、戏曲段子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信手拈来,只是纯粹消磨时间,与正业无关的书。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书籍汗牛充栋,其中不乏奇文异章。放眼当下,无论生活中还是网络中,五花八门的书籍更是随处可见,随手可得。
客观说,名著有名著的长处和优点,闲书有闲书的雅致和情趣。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是完美无缺的,即使经典名著也有瑕疵和不足之处;也很少有什么书完全一无是处,闲书闲文或多或少也有可取之处。比如:一个幽默的段子,一个风趣的笑话,一段优美的文字,一个巧妙的构思,一个有用的常识等等。
读闲书,出发点应该是以消遣解闷、休闲娱乐为主,立足点当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抱着功利心态,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江湖义气当作行侠仗义,把低级趣味当作生活乐趣,把心灵鸡汤当作微言大义,把劣质灌水当作精神追求,把闲言碎语当作哲理奉行,把高端庸俗当作逻辑崇拜,把浮躁肤浅当作快乐体验,把邪门歪道当作经验模仿。曾经有一则报道:一名劫机“斗士”劫机后,警察在其住所搜到几本与劫机有关的小说。原来,该犯一身“罪技”,全凭几本闲书的“点化”,令人哗然。
闲书如何看,看什么?倘若没有辨析,沉迷糟粕之作有时就会如吸食精神鸦片,上瘾了会萎靡颓废;也恰似一种恶性毒瘤,染之则万劫不复。
一个人若喜好看书,不可能不碰到任何闲书。是让闲书为我所用,还是我为闲书所惑,关键在是否有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思考、娱乐的心态、智慧的抉择、科学的参照。
《大学》中讲述修身养性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对事物从不能够自控到自控这个过程,是他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人成长的过程。读闲书亦同此理。
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目的都是读到自己。无论读经典还是读闲书,都不能抛弃“充实头脑,升华自我”这一主观动机,始终要有敬畏之心,“敬”经典的博大精深、教化无穷,“畏”闲书的毒害之大、险恶之深,或许能够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也才能真正达到“开卷有益”的功效。(师正伟)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1/29/content_2934612.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