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22-03-04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在即。作为“双奥之城”的主承载区,朝阳区正紧锣密鼓进行筹备。数日之后,奥运健儿将在赛场上挥洒汗水,我们也将感受他们自强不息的风采。赛场之外,朝阳区的残障人士也同样拥有精彩人生。无障碍环境改造更细致,他们出行变得安全便捷;温馨家园建设更广泛,提供多样的公共服务;就业环境也更加友好,让残障人士也能平等参与社会分工,找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近年来,朝阳区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以有温度的公共服务、有力度的政策保障,不断推动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整改近1.7万个无障碍点位
家住亚运村的霍先生常年靠轮椅出行。前些年,因为周边的无障碍设施不太健全,他很少逛商场。最近不一样了,每隔几周,他总爱去奥运村附近的环宇荟商场逛一逛。
2021年,环宇荟商场里里外外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不但坡道、卫生间作了改造,电梯也更换了盲文按钮,停车场增设了无障碍停车位,商场里的影院还可以为残疾人预留无障碍坐席。“坡道宽了,坐轮椅逛商场也很便利舒适。”霍先生对目前的出行状况非常满意。
为迎接北京冬残奥会的到来,亚运村地区总共完成了405处无障碍设施改造,其中“七小”门店点位135个。据介绍,改造工程主要围绕冬奥村、奥运大家庭酒店周边,还有重点路段、小区、党群文化活动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温馨家园等。
在整个朝阳区,无障碍点位的改造也紧锣密鼓推进。2019年11月,本市启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以来,朝阳区紧紧围绕“双奥”举办主阵地区域特点,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对标对表市专班办具体工作要求,聚焦涉奥场馆及周边进行点上发力,协调属地政府及相关行业单位分线推进,依托“1+43+37”点线面结合的执行体系,全面推动无障碍整改工作。
成绩单扎实而漂亮。三年来,朝阳区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累计完成整改点位16741个,环境整治19496个,营造出了更加包容、更有温度的公共环境。2021年还打造了精品示范街区43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43个、无障碍精品示范工程20个、精品路线5条。市级重点挂账项目京客隆顺源街店、区级无障碍红色基地-马骏烈士墓无障碍设施建设整改工作圆满完成。
除了无障碍设施建设,为住在老旧小区的残障人士打通下楼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朝阳区残联的工作之一。朝阳区在建外、三里屯、左家庄等15个街道(地区)办事处配备80余部共享爬楼机。
十八里店乡的吕营嘉园小区建成时间较早,且不具备安装电梯条件。三年前,家住四楼的李女士腰部受伤,从前喜欢外出游玩的她如今上下楼都变得费劲儿。听说拨打单元楼门处的无障碍预约服务电话,就可以使用爬楼机,她决定尝试做一回“体验官”。
拨通电话后不久,工作人员就携带设备上了门。这款“便携式电动载人爬楼机”不需施工安装,不占用楼道空间,使用者只需像坐轮椅一样坐在爬楼机上,1分钟左右即可平稳地上下一个楼层,十分便捷。
如今,共享爬楼机的服务已经覆盖朝阳区近百个居住社区,受益群众22.5万余人。
走出家门享受运动的快乐
随着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享受到了体育健身带来的快乐。
朝阳区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助推残疾人群众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广泛推广适合残疾人的体育运动项目,各级残联以残疾人温馨家园为阵地,常年开展残疾人乒乓球、象棋、飞镖、旱地冰壶、柔力球、太极拳等群众体育项目培训,并定期组织比赛。
2018年以来,朝阳区培养了240名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深入503个社区,带动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达50000余人次,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了家门,就近就便地参加体育健身项目,展示着他们自尊、自信、自强和自立的精神风貌。
在“超越、融合、共享”的2008年北京残奥会理念指引下,朝阳区积极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在全区广泛开展冬奥知识普及、冰雪项目推广,举办冰雪体育赛事、传播冰雪运动知识,举办残疾人冰雪运动摄影展览等文体活动万余场。2021年,朝阳区残联被评为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从区级运动会、到市级体育竞技,从国内比赛、到国际赛事。朝阳区涌现出袁艳萍、茅经典等一批残疾人运动健儿,他们用顽强、拼搏和汗水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品格。2021年,东京残奥会上取得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枚;2021年,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取得金牌13枚、银牌17枚、铜牌13枚。
朝阳区百名轮椅健身舞表演队的节目《飞翔的光》登上了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的舞台。坐在轮椅上的他们,用灵动的舞姿、灿烂的笑容、默契的配合,向世人展示着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着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温馨家园年服务33万人次
望京花家地南里,一座二层小楼是地区1700多名残障人士的“大本营”——望京街道温馨家园。它建设于2007年,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划分为12间不同的功能教室、康复室。在前些年的改造中,小楼还加装了电梯,方便肢体残疾人士上下楼。
温馨家园是基层残疾人的综合服务阵地,承担着活动、服务、教育、展示四大功能,主要开展职业康复劳动、康复辅具、心理健康、法律维权、志愿助残等25项综合服务。目前,全区共建成温馨家园69家。
朝阳区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初步形成了以2家区级温馨家园为引领、43家街道(地区)级温馨家园为枢纽、24个社区(村)级温馨家园为基础的三级服务体系。69家温馨家园已实现所有街乡全面覆盖,总面积共4.1万平方米,年服务量超过33万人次。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高碑店、望京、潘家园、安贞、麦子店5个温馨家园被北京奥组委列入会期大型接待项目之中,作为展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先后接待中外宾客30余批、600多人次。其中包括40名残奥会外国运动员,以及来自15个国家的元首夫人以及意大利政府代表团等。
温馨家园活动多、服务好、很暖心,残障人士有机会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这里学习、娱乐、康复,找到生活的意义,也交到亲密的挚友。2021年,朝阳区各温馨家园还陆续开展“党建百年 评说锦绣”评书培训课、“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党建声乐培训等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公共服务更加高效精准
王先生患病多年,目前瘫痪在床无法行走。他想办理残疾人证,但因行动不便,无法去指定医院进行残疾等级评定。朝阳区残联了解到王先生的困难,马上联系了残疾评定专家上门为王先生免费提供残疾评定服务。
在王先生家中,残疾评定专家详细了解了他的身体状况,仔细询问其病程、病史,查看病历资料,检查其肢体功能障碍程度,并嘱咐王先生的妻子刘女士要注意患者的日常饮食和康复锻炼,避免长期卧床产生其他并发症。
评定程序完成后,朝阳区残联工作人员及时登记了王先生的相关信息,并向王先生夫妻俩宣传助残惠残政策,为他们答疑解惑。工作人员告诉刘女士,待公示、审核批准、制证后,会将残疾人证直接快递到家中。
评残模式由“你上来”变为“我下去”,实现“零距离”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上门评残服务,为残疾人提供了方便。这种服务方式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得到了残疾人及其家人的好评。
曹先生的父亲瘫痪在床,在一家医院住院治疗。他想为父亲办理残疾人证,却又不知道具体程序,就打了“12345”热线电话进行求助。
朝阳区残联信访室接到派件单后,第一时间与曹先生取得联系,了解到曹先生的父亲家住垡头街道祁东家园社区。为尽快帮助老人办理残疾人证,信访室会同组联部的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垡头街道办事处残联,很快,祁东家园社区工作人员就为曹先生的父亲上门办理了残疾评定申请手续。随后,区残联工作人员与老人就医的医院做好了沟通协调工作,与残疾评定专家一起来到医院病房。专家在病床前为曹先生的父亲做了检查,采集了相关信息资料,依据评残标准进行了残疾评定。
上门服务让曹先生非常满意,“我们‘零跑腿’,事情就顺利办完了,这项服务真的太贴心了!”
自2016年开始,朝阳区残联联合区卫健委积极探索开展为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上门残疾评定的服务。2019年出台了《朝阳区上门残疾人评定工作的通知》,规范上门服务范围、条件和申办流程,统筹安排43个街乡开展上门残疾评定工作。
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上门排期愈加紧张,且多数患者分散居住在远郊区各个不同的养老、托养机构。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朝阳区残联学史力行,进一步完善“上门评残”服务机制,组织号召有意愿的医生协助开展上门评定工作,在医生的配合下,“上门评残”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
截至目前,区残联已完成重度肢体残疾人上门残疾评定近600人。
此外,朝阳区以残疾人康复需求为导向,着力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儿童康复园、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残疾人心理工作室、肢体残疾人功能训练室“一园一中心两室”的职能,提供精细化康复服务。依托6家各类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139家社区康复站、68家社区辅助器具服务站、26家民办康复机构、25家康复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就近就便提供康复服务。“十三五”期间,朝阳区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99.96%。
1.5万余残障人士顺利实现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残疾人就业能力低、渠道少的状况,朝阳区加大对残障人士的就业培训,建设帮扶就业基地,有力促进了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越来越多残疾人投身首都改革发展。
“我终于又能为社会服务了!”35岁的残障人士马女士感慨地说。目前她在一家外企从事前台接待工作,感觉又实现了人生价值,每月工资有6000多元。对这份新工作,她很满意,能够成功再就业离不开朝阳区残联就业指导中心在就业过程中给予的心理辅导和职业能力评估指导。
目前,朝阳区在56家残疾人职康站基础上,建成了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46家,其中有3家为市级示范性帮扶性就业基地,共安置残疾人就业277人。基地通过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重点解决稳定期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残疾人群众可以在这里参与各种劳动项目,工作之余还有一些康复、娱乐以及技能培训活动,让他们在能力提升的同时,收入也有保障,生活更舒心。”朝阳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朝阳区残联每年都会在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举办多场培训会、对接会,建立起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双向联动机制,为企业讲解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科学设计残疾人岗位。针对应届毕业生,区残联专门开设了残疾人大学生职业训练营,为应届残疾人大学生上岗就业提供平台和信息渠道。在职业培训方面,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开设了打字员、动漫设计、计算机编程、网页制作等技能培训项目,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专业技能。
同时,朝阳区残联还将继续加强残疾人就业创业精细化服务,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拓宽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进行“造血式”孵化,通过总结不同残疾类别的就业服务模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分级服务模型,带动街道和地区残疾人工作者提升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朝阳区残联将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打造更多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激励更多残疾人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努力奋斗。
朝阳区积极发挥7个区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作用,摸清残疾人就业需求,设置适合残疾人的技能、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突出做好定岗技能培训,充分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仅2021年一年,完成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593人。
一批就业模范陆续涌现。朝外街道的刘卫东是一名盲人推拿师,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下,他实现了自主创业,还先后帮助50余名盲聋残疾人、20多名下岗职工走上工作岗位。肢体残疾人赵锶,创立了汽车维护企业,带领职康站10名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就业。
截止到2021年12月,朝阳区劳动年龄段残疾人21128人,已就业15126人,就业率达到71.59%。组织街乡残联落实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区残疾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享发展成果。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每一个残疾人都不能少,每一份关爱都不可或缺,朝阳区将以首善标准继续关心关爱残障人士,同心筑梦,携手向前。(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王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