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修禊清流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8-04-16

晋 王羲之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纵24.5cm,横69.9cm,28行,324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神龙本即唐朝冯承素摹本,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一一呈现,是公认的最佳摹本。整幅作品一气呵成、气息贯通,笔法自然流畅,笔画牵连处细如发丝,变化自然,无丝毫犹豫、迟滞之感。就连“破锋”和“贼毫”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先后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做到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自然生动。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清 王 铎

  王铎行草竖幅临《欧阳询〈行书帖〉》绫本,纵234.5cm,横51.2cm,现藏上海博物馆。

  王铎曾大量临书,主要是借古人以抒怀,自出新意,将札本拓而为大,乃成巨制。笔势连绵,错落有致,一气呵成,墨色变化自然,虚实对比强烈,通过字形内部空间进而影响整体上的疏密对比变化。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十樵,谥文安。明末清初书画家,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释文:胜事莫复过此。气力弱,犹未愈。吾君何当至速附书,必向饶定须寄信意。脚气数发动,竟未听许, 此情何堪堪。寄药犹可得也。欧阳询呈。庚寅三月上巳日。

清 乾 隆

  乾隆行楷临《兰亭序》,戊寅上巳日临于三希堂。时48岁。虽然乾隆常见作品笔画臃软肥滞,难掩俗气,但所临《兰亭序》则别见风致,极力忠实原帖,用笔细腻自然,笔画清秀流利,结体多变,看出了乾隆书法的另一面。

  乾隆书法从赵孟頫入手,心慕手追,身体力行。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楷书中含有行书笔意,行书中夹杂草书韵味,书风圆润秀发、丰肥雍容,整体上缺少变化和韵味,评者称其“虽有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庙号清高宗,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对于书法的嗜好和倡导,比其祖父康熙更胜一筹。历经数年,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多部传世藏帖,集历代书法艺术之大成,特建“淳化轩”藏《淳化阁帖》,但因个人审美意识局限,造成了“馆阁体”的出现。

近代 伊立勋

  伊立勋篆书对联,纵127cm,横25cm×2。

  伊立勋的篆书以工稳为主要取向,端庄自然,惜过于平正老实,缺少变化。

  伊立勋(1856-1942),字熙绩,号峻斋等。伊秉绶后人。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真草篆隶皆精,功力深厚。

  释文:德义维明功能既着;经纪有道利泽攸长。

  庚申上巳。

  有个笑话,说外国人来中国学汉字,同时遇到了“己、已、巳”三个字,一下子懵掉了。汉字变化之细微处,由此可见。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上巳”中的“巳”。

  “上巳”出现很早,周朝称为“元巳”,是指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春秋时上巳节更是流行,《论语》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三月时节,春和景明,桃柳芳菲,此时以香薰草药沐浴,能祛除污秽与疾病。所以这一天,男女老少会倾城而出,就如《诗经·郑风》所记:“溱与洧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秦汉时期,上巳节的风俗中还有一个重要活动——求子。《汉书》记载,武帝即位多年无子,遂于霸上行祓禊之礼,意欲求子。民间也多有在流水之中,或是探石,或是浮枣、浮卵等活动,以祈求子嗣。

  为什么先民会在上巳这一天举行祓禊和求子仪式?这要从“巳”的本义说起。

  第一种说法,《说文》:“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巳”的篆书“(篆书,字形见版面)”极像蛇。蛇属冷血动物,入冬后始冬眠,直至开年立夏之后阳气大盛、阴气已藏之时,才会出动,故十二地支以“巳”配蛇,称为“巳蛇”。蛇在远古时代是生殖崇拜的象征。“人首蛇身”是众多远古氏族的图腾和族徽,伏羲女娲、轩辕黄帝在神话中的形象皆如此。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轩辕黄帝的生日定在三日三,无疑与“蛇”的信仰和崇拜有关。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实际上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蛇”的传人;第二种说法,“巳”的本义就是“子”。“巳”的甲骨文既可写作“(甲骨文,字形见版面)”,也可写成“(甲骨文,字形见版面)”,即“子”。《说文》解释“包”字:“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于子。子,人所生也。”“包”的篆书是“(篆书,字形见版面)”,是“胞”的初文,其中 “巳”的字形,实是对腹中胚胎进行白描。《玉篇》中直接以“嗣”来解释“巳”,嗣为后嗣,与“子”意思相通。不论哪一种看法,都能证明,“巳”与国人生殖繁衍的意象有关,所以上古先民选择在这天进行祈祷活动。

  上巳节的诸多活动为什么都围绕“水”来进行?在水的文化内涵中,“水”与“蛇”一样,具有巨大的生殖能力。在医疗条件落后的远古时期,水的功能尤为重要,不仅涤除瘟疫,消灾祛邪,治疗疾病,甚至具有致孕助产作用。殷商始祖简狄就是行浴时见玄鸟堕其卵,吞之而孕。再者,水是女性象征,所谓“似水柔情”,水可以引申象征男女爱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千年流传。

  三国魏时将“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及至唐宋以降,上巳节的宗教仪式逐渐弱化,娱乐性增强,进而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节日,由此派生出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又称“曲水宴”。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就是王羲之与其友在绍兴会稽山举行的兰亭会,一干人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修禊事”本质是文人追忆上古风雅趣事的一个游戏,重要的是这些风流名士能汇聚一处,尽览春色,吟诗作赋,比斗才情,才是真快乐。唐代上巳节极具开放性,长安三月三日,皇帝于曲江设宴,全城顷出,与郊外踏青游春。杜甫《丽人行》开篇:“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述了唐时长安人在上巳节出外踏青盛况。到了宋代,这种全国性的狂欢盛况不再。刘克庄《忆秦娥·上巳》写道:“修禊节,晋人风味终然别。终然别,当时宾主,至今清绝,等闲写就《兰亭帖》。岂知留与人闲说,人闲说,永和之岁,暮春之月。”晋人的风雅,唐人的热情,都已化作一种回忆。

  清代词人张惠言是篆书大师邓石如的弟子,曾作《青门引·上巳》:“花意催春醒,和雨做成云性。流杯不敢趁轻阴,游丝一缕,个是江南影。”写尽了南国风情。然而,有关上巳节的诸多风雅,早已定格于王羲之和朋友们的那次盛会。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但是,仍然不时会有某个书家会在上巳之日留下一二件作品,最有意思的是乾隆,专门在戊寅上巳日于三希堂郑重其事地临摹《兰亭》,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兰亭”已成千古情结。(敦汶)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