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4-18诗人李白的一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让多少人向往美丽的扬州城。每到烟花三月,就有一种去扬州一看究竟的欲望和冲动,然而又一次次的错过。
终于,在这个晴朗的早春,听从内心的召唤,踏上南去的高铁,去圆我的扬州梦。
一场大雨迎接了我们。那是一场江南早春少有的大雨,仿佛意料之中,缘份吗?一定是,也许雨神知道我喜欢雨,因此就下了雨。
走在扬州的雨中,听雨,那万千水滴汇聚在一起,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从天而降的雨如幔似帘,顺着天堂伞滑落地上,掉进了扬州城,化作一朵朵的水花,流散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扬州城不大,却有着500多条蕴含绵长历史文化的小巷。每一条小巷里似乎都藏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穿过雨的迷雾,只见巷子的尽头,那个打着油纸伞丁香般的女孩若隐若现,温婉、端庄而美丽,却不是戴望舒笔下的那般忧郁,那般伤感,脸上洋溢着青春甜美的微笑。仔细看时,又不见踪影,只有满目的花雨伞和行色匆匆的人们。
对于扬州的印象,最初来自于古诗词,在我的想象里,扬州是和旗袍、古巷、油纸伞、杏花烟雨、漂亮美女连在一起的,提起扬州,自然就想到了这些。而当我来到扬州,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感受中又多了一份细侬软语扬州话,多了一份扬州人生活的情趣与精致,多了一份小城的味道。
这晚,在扬州听雨。雨声渐渐小起来,淅淅沥沥打在窗前的丁香树上,发出美妙的声音,犹如一支轻缓曼妙的小夜曲,轻轻拨动着心弦,伴着细细的雨声进入梦乡。
醒来,是一个晴朗的日子,遁着一抹桃红,去寻那传说中美丽的扬州城,闻着花儿香,去品烟花三月里的俏江南。
漫步在瘦西湖的岸边,看桃红柳绿,造型别致的桃树临水而栽,有的干脆就伸展到水中,绿水倒映着桃花,一树一景。玫红色的桃花热情似火,淡粉色的则娇羞温柔,纯白色的圣洁高雅。在落英缤纷中听桃花雨,花瓣铺满一地,该是怎样的惬意啊。
名园胜景遍布在瘦西湖的两岸。莲花堤上的五亭桥,形似盛开的莲花,它是扬州城的象征,也是中国最具艺术美的桥。远望二十四桥,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白塔、红桥遥相呼应;踏春的人们泛舟碧波,湖水倒映着小桥,一舟、一桥、一翠柳,一步、一景、一桃花,将瘦西湖春天装扮的五彩斑斓,姹紫嫣红。
一片云彩飘到东关街上空,细雨菲菲,不打伞走在街上,任雨丝亲吻着脸庞,飘洒在衣上,侧耳倾听,听不到雨声,却已滋润心田。
逛累了,择一处客栈,坐在狭窄的巷子口,凉棚下,点一盘米糕,一碗阳春面,一份地道的扬州炒饭,美哉,乐哉,悠哉!
美食,美景,来来往往的各色行人,打伞的,没打伞的,匆忙的,悠闲的,阴郁的,灿烂的。高挂的酒帘儿在雨雾中晃动,巷子的砖缝里长出厚厚的青苔,古墙边斜倚的破旧门框,处处写有历史的痕迹,似水流年,岁月静好。
扬州城的美还在于扬州人的美。第一次来到这座小城,就让我感受到了小城人的热情。
从瘦西湖出来,在公交车站向一位长着问路,被告知走错了方向。于是,长者详细地告知返回的路线,看到我们仍迷茫时,长者说:正好顺路,我带你们走一程。然后从包里掏出证件,那是一张退休证,原工作单位是扬州晚报。一路上他又重复讲乘车路线,直到把我们送下车。当车开动的时候,从车窗口突然传来那长者再次叮咛的喊声,然后挥手:再见,再见!公交车渐行渐远,那挥手的长者消失在远方。
每当想起此情此景,心中就充满了感动,素不相识,真诚相助,和谐社会如同大家庭般温暖,扬州人热情,扬州人真好!
喜欢一座城,或因一场雨,或因一个人,或因某件事。
我喜欢扬州,不仅仅是它的亭台楼榭,杏花烟雨,更喜欢它久远的历史文化,传说中古老的故事,以及扬州听雨时的心动与美好,扬州人的热情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夜色美,扬州烟雨美,扬州人最美,从此提及扬州,那么美好,那么温暖。(梁玉静)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