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08-02孔子论“孝”,有许多流传两千余年的名言,后人也往往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作出各种解释。孟武伯问孝之时,孔子说的那一句“父母唯其疾之忧”,似乎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父母爱子,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为人之子,当体贴父母之心,以自珍自爱自重为孝;一种说,除了不得已使父母以其疾为忧,为人之子,当以不使父母因其他事尤其是因其陷于不义而忧为孝。这两种说法,窃以为均言之成理,可为世人戒。
读《资治通鉴·汉纪十九》,看到有关河南太守严延年的记载,却使我对上述第二种解释,增添了具体可感的深入认识。
严延年为官“阴鸷酷烈”,视法律为儿戏,杀人如麻,河南号曰“屠伯”。那一年,其母从东海郡来洛阳看望他,准备与他一起进行腊祭,目睹儿子之“阴鸷酷烈”,便闭门不见。严延年摘下帽子,在门外叩头许久,其母方才见他并予以严厉谴责:“幸得备郡守,专治千里,不闻仁爱教化,有以全安愚民;顾乘刑罚,多刑杀人,欲以立威,岂为民父母意哉!”腊祭完毕,回老家之前又告诫延年:“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一年后,严延年被其母不幸而言中,被其下属之府丞上奏十条罪状,所奏之事一经查实,这位“屠伯”即被押送闹市当众处死。
严延年使其母不能“唯其疾之忧”,其不孝至甚。
老年丧子,乃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对于父母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白发送黑发。然而,严延年偏偏让他的老母承受了这种苦痛,即使不像晁错之老父因“不忍见祸逮身”而饮药自杀,也得在生不如死的境遇中了其余生。他或许也曾供其母锦衣玉食,然而你说,这能称之为孝吗?
严延年之死,死得很不光彩。他并不是为国捐躯,虽死犹荣;他也非遭人陷害,死得冤屈;他是因为“阴鸷酷烈”而招来杀身之祸的。不但使其母蒙羞受辱,感到无脸见人——虽“东海莫不贤智其母”,其母也不会以此为荣——而且遗臭万年,辱没祖宗。尽管他也曾身居高位,亦曾光耀门庭,然而你说,这能称之为孝吗?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与严延年不能使其母“唯其疾之忧”之“不孝”相比,“无后”之“不孝”,还得退居其次。
像严延年这样的不孝之子古今皆有。仅从“孝”的角度看,当今为官一方之人,也得心有所畏,正当使用、自觉约束手中的权力,从而造福于民。(宋志坚)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8-07/31/content_269086.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