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的韩雨萱,左手捧着小葫芦,右手拿着电烙铁,歪着头,目不转睛。小葫芦上,出现了一辆铲车,再细看,铲子里还站着人……葫芦上还有4个大字“铲车英雄”。

“你画的是刘兵!就住我家旁边,我管他叫叔呢。”

“刘兵给我家盖过房子!当时开的就是救人那辆铲车。”

昨天下午,当记者赶到房山区青龙湖镇北车营村小学时,六年级一班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围着这火绘葫芦,讨论“铲车英雄”刘兵在今年汛期洪灾中英勇救人的事迹。

这本是一堂再普通不过的非遗体验课。市级非遗“火绘葫芦”第五代传承人廉毅翔,受邀来到北车营村,教孩子们在葫芦上作画。来的路上,他突然想到,洪灾中救人的铲车司机刘兵,就是北车营村民。“能不能把抗洪救灾的感人故事和非遗结合起来?”他的提议,让北车营小学的师生们很兴奋。

班主任在网上搜索卡车简笔画图片;廉毅翔挑选最适合作画的葫芦;美术老师从学生们中选出最擅长绘画的韩雨萱,帮着她用铅笔在葫芦上打草稿……“孩子别急,动作要慢。”廉毅翔蹲下来,在韩雨萱身边辅导,生怕电烙铁烫伤孩子手指,就连记者也屏住了呼吸。“铲车英雄”制作完成后,韩雨萱的手心都湿了。画虽稚嫩,但情真意切。她说,自己要永远珍藏这个小葫芦,因为上面画的是自己身边的“大英雄”。

在六年级一班教室的后墙,记者看到了一张韩雨萱的手绘画,名字叫《灾后重建》。上面有受灾前漂亮的房子,有洪水来袭时的冲锋舟救援,更有重建时挖掘机工作的场景。“大雨引发了山洪,把我们美丽的村子冲刷得满目疮痍……抢险救援人员不分昼夜地进行抢险,五天内就恢复了供水、供电及网络。”孩子在画的中央,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洪灾发生时,北车营村村民刘兵不顾自身安危,驾驶铲车营救一家三口的故事,已经在村里广为传颂。北车营村小学的学生们,也都以刘兵为榜样,学习他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六年级一班教室墙上,还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印着的是学生王嘉源的作文《铲车英雄》——“洪水中还有许多参加救援的英雄……让我们为这些英雄鼓掌,向他们勇敢和无私的精神致敬。”作文最后,是这样一段话。

记者从房山区了解到,目前该区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方案已经基本编制完成,对标市级规划体系,形成了1个全区实施方案、13个专项行动计划、25个乡镇(街道)行动计划,以及1套灾后重建项目库、91项任务清单和8项机制改革清单。未来,孩子们的笔下将有更动人的画面,更美丽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