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教委官网公布了第十五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获奖名单。海淀区共有4名小学生获科学建议奖提名奖,分别是中关村三小杨雨瑶“关于在社区加强过期药物危害及回收的宣传并加大设置过期药物回收箱的建议”、人大附小吴奕惊“关于建设北京本土物种博物馆的建议”、中关村二小谢子龙“关于载客出租车可使用三环主路公交车专用道的建议”、首师大附小王旖荻“关于统一设计北京中轴线文化景点讲解标识牌的建议”。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获奖名单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关注的内容涉及科技、卫生、生态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社会热点问题。

中关村三小的杨雨瑶获奖的内容是《关于在社区加强过期药物危害及回收的宣传并加大设置过期药物回收箱的建议》。而提出建议的原因,要追溯到一次感冒服药中,她发现家中姥姥囤积了好多药品,多数已过期。如今,杨雨瑶看到身边人服药时都会提醒一下“记得看一下保质期再吃”。

“服用过期药品会不会对身体有害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杨雨瑶走访了多家医院、社区,通过问卷问答、实地调研、深入走访等形式,她发现服用过期药品不仅对病症没有益处,还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伤害。“但是如果随意丢弃过期药物也会污染环境,最好的办法是回收并科学处理,然而目前大家对过期药物的认知及回收药物的意识还不够,而且回收渠道也不完善。”杨雨瑶表示。

“我一共回收到507份调查问卷,发现83%的人都认为社区有必要设置过期药物回收箱。”杨雨瑶发现,社区的瑶期药物回收箱建设不足,回收宣传也不够。她还采访了社区居民、医生和药店药师,社区居民认为科普和宣传过期药物的危害是必要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管,杜绝过期药物通过非法渠道回流到市场;医生和药师都认为向市民科普过期药物的危害,并设置药物回收箱是很重要的。

将科普工作融入教学日常

据了解,北京市教委从2009年开始,在北京市中小学生中设立“科学建议奖”,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科普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积极为首都城市发展建设献计献策。

海淀教委一直让科技引领教育全方位的变革,将科普工作融入日常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实践活动、融入教师培训,积极整合和挖掘科普资源,丰富科技教育模式,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据介绍,目前海淀已经在中关村科学城17个科技应用场景中设立了专门的教育应用场景——未来实验学校,并落地于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建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前沿计算中心实验室、先进与智能车辆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学习空间,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了40余个创新应用场景。

据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以学生科技节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科技教育优质资源单位的合作;以科普活动为载体,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推进学校科普教育工作;以科普教育工作为切入点,助推“双减”工作。在各项科技活动中,深入合作、协同育人,为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点亮孩子们的科学梦想,培养创新后备人才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