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是学生释放学习压力,自我调节的放松时间,如何才能让课间活动更加丰富有趣呢?我们来到海淀区中小学校,实地了解各校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及发展特点,在校内打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因地制宜开设多种形式的课间活动,帮助学生劳逸结合。

按喜好选择休息模式

走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花园小学的教学楼,几乎每间教室的一角都摆放着魔方、跳棋等益智类玩具,走廊里也可以进行蒙德里安方块拼接等游戏……让孩子们在课间和课余时间能动起来,离开座位、离开教室参与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课间的意义不仅是增加运动时间、提升体能,更是舒缓紧张的学习压力的好时机。”首师大附属花园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王钢介绍,学校于本学期推出特色课间休息模式——“3R+”,即Rest、Relax、Release,让孩子拥有多样的休息方式、多彩的休息空间、多元的家校共育,来轻松度过中午的阳光大课间和课间10分钟。

砸沙包、投球、扔飞盘、跳皮筋……每到大课间活动,操场上就满是孩子们游戏的身影,校园顿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这学期学校还给我们新买了彩色沙包、小排球、毽子,我们都很喜欢玩。”六年级4班的陈烁喊着就往操场边跑,那里堆放了一批五颜六色的体育器材。

根据“3R+”原则,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间活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增强体质,学校利用现有活动场地,由体育组教师结合学生年龄段、个人喜好等,将活动与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以年级为单位,分阶段每日组织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学校还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了不同体育课程,比如,一至三年级的小篮球课程,四至六年级足球裁判课程。保证学生每天除了一节丰富的体育课之外,还有自由体育活动时间。

“休息并不意味着完全停下来,而是以一种放松的方式进行活动。放松十分钟、活力清晨、快乐午间等休息时段,学生可以根据不同休息时长以及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体育老师刘志勇介绍。

此外,为保证学生们多样的休息方式,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多彩的休息平台——图书馆、智玩中心、操场、视听大厅……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阅读书籍、制作科技手工、欣赏纪录片、下各种棋类等。其中,在每层教学楼都开设了图书馆,方便学生不用出楼就能阅读,“我们的阅览室和阅读空间藏书有5万多册,鼓励学生课间或午间活动时来看书。”教学主任王显勇说。

据介绍,学校还提出了“所有任课教师不提前上课、课后不拖堂”的倡议,老师们争做志愿者,为孩子们课间活动保驾护航,保证孩子享有安全的、自由的课间活动。“我们不能单一的只从管理的视角来看待这项工作,更多的应该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这个视角来加以教育引导。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不断拓宽‘3R+’理念,致力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王钢说。

让孩子走出教室动起来

下课铃响起,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的孩子们纷纷走出了教室来到了操场上。篮球、足球、羽毛球……孩子们拿起各功能区域边的运动器材,纷纷三五成群开始课间运动,欢声笑语洒满整个校园。这是学校下午课间的一幕,为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课间时间休息放松,学校正从课堂课程、学生爱好、规章制度三方面着力打造精彩课间,帮助学生们劳逸结合,健康成长。

去年暑假,学校特意利用假期把操场和图书馆翻新完毕,给本学期的同学们一个惊喜。新的跑道红绿相间,不仅好看,而且跑跳起来极其舒适。看到新操场,学生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他们在操场上尽情奔跑、欢笑……据介绍,学校在改造操场时,将课间活动的需求纳入整体设计方案,使用防滑材料并铺上软胶垫,尽最大努力减少学生们在运动中受伤的可能性,减少课间活动的隐患,让学生在享受“快乐课间”的同时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校园特色,学校还成立了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小组,也会活跃在课间。有艺术表演、体育特长、科技制作等多个类别的兴趣小组。今年以来,该校共开设各类兴趣社团33个,报名参加社团活动学生近1000人。

学校教学楼大厅有个好听的名字——“芳香烃”加油站。学校充分利用场地,把大厅和学校的一批校本课程完美结合,由老师带着学生在这里种植多肉等植物、观察它们的成长;带着学生在这里养育小猫,了解它们的习性;还有喂养有芦丁鸡,把生下的蛋孵出小鸡继续饲养……几乎一下课,孩子们就三三两两的聚集在“芳香烃”,研究动植物习性,为下一节课“加满油”。学校通过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多元的课间活动,让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身体协调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成长的过程需要‘放飞’,让学生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活动筋骨,我们把学生‘放’出教室的同时,还通过改善学校设施设备、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加大安全巡查力度、优化活动课程设置等方式,让每一名孩子无论在大课间还是课间十分钟,都能享受到‘十分’快乐。”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