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妇女儿童服务中心联合海淀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办,北下关街道妇联、健坤慈善基金会妇委会、王府井集团北京双安商场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多渠道招募的“家校社医”协同育人主题沙龙活动,在北下关街道中知大厦204会议室成功举办。

中央电视台常驻心理专家现场授课

本次沙龙活动以“科学的家教 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为主题,特邀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及北京电视台常驻心理专家施钢教授担任主讲,来自各行各业的巾帼志愿者、街道妇联干部、辖区近百名家长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互动交流热烈踊跃。

施钢教授围绕“科学家庭教育与儿童人格健全发展”这一主题,为家长带来一场有理论、能落地的讲座。开场的三句话迅速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上大学,教训比经验多,遗憾比成就多。”“科学养娃成为父母的头等大事,但方法不能简单复制。”“今天的目标不是教您做完美父母,而是让您心里有底、眼中有数、手上有招。”施钢教授用一句句大实话代替了大道理,让家长愿意听,带的走。针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中提到约24.6%的中小学生存在情绪与行为问题,施钢教授提出“别急着把孩子培养成最好”,而应抓住0-14岁人格可塑窗口期:脑科学证明此时神经突触修剪最活跃,习惯固化率超70%。用“孝道、规矩、家务”三要素奠定自律与责任,再用信任、底线、一致、实践四原则和“尊重、接纳、沟通、赋能、坚持”五部曲系统训练,可将抗挫指数提升30%、亲子冲突下降40%。

最后,施钢教授呼吁广大家长做智慧型家长,遵循先成人,再成才的规律,不要期望把孩子培养成为最好的、正确的、完美的,而是用心陪伴孩子成为和谐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人。

家长忙着记笔记街道妇联再发力

在互动环节,家长们纷纷提问。一位初中生家长说:“我最愁手机管不住,今天学了‘约定三步法’,回家就跟儿子签手机使用协议。” 面对青春期沟通难题,一位初中家长感慨:“老师一句话点醒我‘先当听众再当家长’,回家试试给孩子留出空间,也把孩子当大人看,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还有一位外婆边展示笔记边说:“回去要让闺女女婿也学学,隔代教育不能各唱各的调,得全家一个拍子,孩子才不吃‘夹生饭’。”……

这场讲座内容既生动有趣又干货十足,北下关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科长项春玲表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今天的家庭教育,不仅决定一个孩子的品格、习惯与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北下关街道妇联不仅要当好“娘家人”,更要成为“引路人”。

下一步,街道妇联将依托家长学校、妇女之家等阵地,积极联动学校、家庭、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整合优质资源,推动此类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同时,不断优化儿童成长环境,让协同育人的理念走进每一个家庭,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更加温暖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