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击剑、室内滑雪、舞蹈、美术、篮球……在海淀区田村路街道长安山麓社区西侧,集合各类素质教育机构于一身的小玩童教育园区,不仅让孩子们在这里学得开心,园林式的设计、众多的配套娱乐休闲设施,更让孩子们玩得开心,让家长陪得舒心。这里作为城市更新的又一创新案例,也为未来更多由“旧”变“新”的城市更新建设提供了不一样的新思路。
“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
下午3点,园区的游乐区里,越来越多孩子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滑梯前,孩子们你追我赶地从滑梯上滑下,像极了水中自由嘻嘻的小鱼;蹦床内,你蹦我跳,孩子们叫着闹着,比着谁跳得更高。
中央大草坪上,几个造型别致的白色大帐篷下,园区内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架设备,铺餐垫,调试灯光。旁边咖啡厅外的小吃车已经就位。原来,晚上7点,这里将为孩子们提供一场有趣的露天电影。据介绍,园区内每周都会举行几次这样的“星空帐篷节”活动。
“孩子上完课都不走,就等着看电影,他们对这种露天电影特别感兴趣。”一位附近居住的家长说,孩子特别喜欢来这里,有课的时候要来,没课的时候也要来。
“我们倡导和建立最有活力的,更适合儿童玩耍、学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园区。通过对各年龄段孩子的分析,根据儿童活动的特性,充分对园区各区域进行调整,设置适合各年龄段的活动区域;针对儿童活动场地,尽量做到‘小空间,多趣味’,成人的一小步,儿童的好几步,在设计儿童活动场地的时候,我们努力‘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评判活动场地的尺寸,让孩子玩得轻松不吃力。”小玩童教育园区负责人刘帅说道。
虽然园区内设置了多个游戏区域,但喧闹却互不打扰。离开游戏区,就是一番静谧的景象。此外,这里不仅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的树木花朵,围绕园区一圈的道路,虽然不让车辆通行,但仍然建设成了规整的柏油路,特别设置的横行道、红绿灯,就是为了让小龄的孩子在园区内随时随地能够掌握交通知识。
园区将规划早教中心、艺术中心、学习中心、体育中心、科技中心、体验中心、认知中心、社区配套中心8大中心,各中心通过园区的景观及动线融为一个大的集合,不仅更好地发挥各区域的特色,还能起到互补的作用。
“旧”厂房变身“新”园区
别看这个占地55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的园林式儿童教育综合园区,如今景色优美,但它的前身是北京变压器厂。曾经被废弃的厂区内,平房式的车间已经破败不堪,车间的道路上碎砖头随处可见。
“以前这里都被围挡围着,堆放很多垃圾,大家都不会走近。现在环境真不错,经常带孩子来玩。”附近不少居民都见证了这里的变化,从嫌弃到喜爱。
田村路街道副主任李涛介绍:“经过时代变迁演变成再生资源回收经营场所,主营废品收购,土地使用低效,环境脏乱,影响周边生活品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街道重新梳理地区功能定位,对此处用地进行疏解腾退、功能调整、产业转型,使其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定位。街道经过多方考察,引进北京市小顽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产权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对该处厂房进行投资改造。在园区改造过程中,街道从政策角度给予大力支持,协调区级单位推动各项任务顺利推进。作为本地区一个重点城市更新项目,小玩童园区的开园运营提高了该处地块的利用效益,补充了地区‘七有五性’服务供给,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街道作为属地政府,持续帮助园区提升周边环境、整治停车管理问题、优化营商环境,并着力为园区与周边社区居民搭建沟通桥梁,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有了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建成的园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不少教育机构慕名而来。一些体育机构的负责人都曾在国内国外大赛上获得过金牌;一些文化艺术教育培训邀请的也是行业内的知名人物。
设立在这里的中国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冯子芳介绍:“我们把委员会设立在这儿,也是希望给小朋友更好的环境和更好的教学条件。小朋友在这样开阔的场地中,他心情更加地愉悦,他的思想也更加地开放,这样的条件其实更有利于他身心的成长。”
李涛还补充说道:“田村路地区还有几处类似的低效用地,街道将充分调研周边居民需求,挖掘潜在资源,将这些地块进行产业转型,城市更新,让这些项目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供给,满足居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