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中关村街道楼门院治理实践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了社区治理的新风貌。在这里,楼门不再是冷漠的墙体,而是居民凝聚归属感和温情的家园,共同打造和谐宜居的生活共同体。“楼门院治理是营造与居民自然沟通的场景,是搭建与居民情感流动的桥梁,是变‘一厢情愿’为‘双向奔赴’的机会,有人、有情,楼门生活才有味。”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介绍。
争做基层治理“发起人”
在中关村街道东南社区,一群医务人员家属楼的居民以志愿者的身份融入到社区治理中。楼内离退休医生和居民组成了“健康之友”医疗服务队,为社区提供多项医疗服务。他们通过免费的医疗服务和“专家进社区”活动,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医疗水平。申叔叔是这个服务队的主力队员之一,“我们是楼门的一份子,能为邻里邻居贡献力量,我们觉得很自豪!”参与了7年志愿服务的申叔叔感慨道。
不仅成人可以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在中关村街道,小朋友们也加入了治理行列。知春里西社区的20多名小朋友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通过召开协商议事会,针对楼门内存在的乱贴小广告、乱丢垃圾、乱停车等不文明现象展开讨论和行动,开展了一场“楼门文明守卫战”。有的参与楼道清洁、引导分类工作,有的则拿起画笔在楼道内绘制出自己心中的楼门新风尚。这些行动不仅让楼门焕然一新,更激发了大家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许多家长也表示,孩子们的行动影响了他们,让他们更加重视楼门文明,更加有责任感。
东南社区的做法也在中关村街道的其他社区得到了推广。各社区借助楼门院治理工作的契机,积极推动社区环境整治、空间利用、楼门议事和邻里互助,打破了楼门“沉默”僵局,构建起了邻里“熟人”关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得社区成为了一个能够自主发起和组织活动的基层治理“发起人”。
“金点子”点燃社区活力
中关村街道下辖30个社区,各具特色的楼门院治理举措展现出活力与创新。从楼门特点出发,结合人群特色,各社区找准小切入点和发力点,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楼门院治理“金点子”。
在治理实践中,议事协商被视为解决急难问题的首要手段。北里社区探索居民公约的“六步议事”工作法,科源社区则采用“1+3+8”工作模式,有效发挥了议事协商力量。同时,各社区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内核,如西里社区挖掘“孝”文化的内涵,科星社区开展“星乐楼门·多彩马甲社区行”系列活动,太阳园社区结合二十四节气组织文化活动,科煦社区开展“八好”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知春东里社区引导门店资源打造便民生活圈。
为了调动社区资源,各社区也在积极合作中发力。熙典华庭社区探索“互联网+社区管家一对一模式”,青云北社区组建青少年志愿服务队,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在构建基层治理体系方面,科汇社区规范议事流程、优化服务机制,希格玛社区构建四级社区服务网络,不断推动着居民、物业、企业和“五社”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进程。
品牌规范提升楼门魅力
中关村街道各社区将社区日常活动与楼门院治理有机结合,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楼门品牌,不仅提升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还带动了居民自治的发展,提升楼门品牌的“含金量”。
以空间社区为例,通过打造“追梦空间、红色暖阳”文化品牌,持续推崇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理念。为了保留社区老党员徐士银志愿服务的精神,中关村街道将自行车维修棚改建为“徐士银志愿服务亭”,继续传承党员初心和志愿精神。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深入挖掘每位居民的文化品牌和内涵。此外,其他社区也在楼门院治理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楼门品牌,如华清园社区的“家国情邻里情”、科春社区的“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等。通过自主设计特色项目,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此带动居民自治的“大纵深”格局。
品牌建设的同时,中关村街道也注重规范化管理。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从“楼门名片”到“新居民面对面”再到“楼门长行动”层层递进,指导社区以楼门院治理为抓手全方位建设。同时,着重加强党建引领、突出环境治理、加强行为规范、提升精神文明,形成了管理服务双规范的“五有”标准,即项目有专人、活动有阵地、宣传有载体、管理有制度、服务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