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淀区地震局地震科普教育中心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这是海淀区首个地震主题的科普教育中心,也是海淀区首次将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和科普手段相结合打造的综合地震教育中心。该中心以“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为宗旨,聚焦地震互动体验,是我区地震科普、提高中小学师生防震减灾意识的又一有力阵地。

地震科普教育中心地处苏家坨镇,位于东北旺-小汤山断裂附近,占地面积338.56平方米,前身为1975年由区地震部门申请专项经费委托47中校办工厂负责建设的地震观测站,包括观测用平房5间、观测井用房和观测站周边院墙。在上级地震部门专家的指导下,该观测站逐步建设成为拥有地下流体学科、地壳形变学科和测震学科的综合地震观测台站,包括地下水观测、断层气二氧化碳观测、地壳水平倾斜仪及地震强震动观测,是海淀区地震前兆观测的重要支点。

本次建设主要进行科普功能改造。改造工程于今年暑期学生放假时启动,避免了主体施工对十一学校北校区学生的影响。同时,海淀区地震局不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对台站内原有的地震观测设施进行了更新升级,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地震前兆观测体系。地震科普教育中心在原有观测设备基础上引入9项地震科普设施。虚拟现实模拟逃生设施使用一体机,结合定制软件模拟实际地震情况,可以让使用者身临其境学习地震逃生知识;地震模拟互动体验台可以模仿三种不同震级的地震晃动幅度,让使用者感受地震;AR查找地震隐患机可以通过“大家来找茬”的方式让使用者学习不同场景下如何排查地震隐患……各种科普设施展教具等囊括了我国地震历史、地震成因、演练逃生、地震前兆观测等6大板块,科普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目前地震科普中心部分互动设施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大型科普活动中亮相,取得了广泛好评,也为日后地震流动科普的实际应用写好了范本。

今后,海淀区地震局将与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开展合作,整合资源着手打造地震科普实践活动,增强中小学师生地震知识和应对能力。同时,海淀区地震局将依托科普教育中心互动展教具打造地震科普体验流动站,为不同群体提供地震科普体验服务,丰富我区防震减灾资源和宣传形式,助力我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