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提高志愿服务能力水平,在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海淀团区委联合海淀区委社会工作部在中关村街道双榆树公园北侧广场开展“微笑北京志能海淀”海淀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暨“海·青”社区服务行动第一批校地结对座谈会。
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市集集中展示推介了29个由驻区高校、街镇、相关单位推荐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根据志愿服务主体、开展场景、服务对象、服务类型等特点分为“治理效能”“青春动能”“科技赋能”“国际增能”“专业蓄能”“新兴聚能”六个主题,以“六能聚力”展示“爱在海淀”志愿服务品牌的深度与广度。此次展示推介,不仅推动了优秀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开展,也搭载了志愿服务交流平台,使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之间更好地实现资源对接,助力海淀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治理效能”:主要展示了围绕社区(村)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利用党建引领的带动作用和党员联系群众机制,整合辖区内志愿服务力量和资源,开展社区治理、为老服务、垃圾分类、环境整治、应急处突等类型志愿服务。
“青春动能”:志愿服务项目均以青年为主体,不同领域的青年发挥各自的特长、专业等特点,以创新之力共化基层治理难题。“海·青”社区服务行动,以打造校地融合社会治理平台,充分利用校地科技、文化、人才资源优势,以高校志愿者力量丰富基层群众生活,解决基层治理难题,通过校地“双向奔赴”“双向赋能”,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和阵地,形成具有海淀特色的基层治理经验。同时,各有所长的青年志愿者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支教、科普宣讲等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的科技优势同样体现在志愿服务领域。以VR“云游”的方式带领行动不便的人群沉浸式旅行体验,充分发挥中心科技的优势。而科技企业的从业者,也是志愿者队伍的主力群体,运用企业的科技特色,开展科技科普等志愿服务项目。
“国际增能”:海淀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不仅活跃在国内的大街小巷,在国际的舞台中也频繁登场。他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秉承“干一方工程,造福一方人民”理念的建设者,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志愿服务,向国际友人传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专业蓄能”:活动现场的义诊和园艺疗法志愿服务项目备受过往群众的关注,这些志愿服务项目源自相关从业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开展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促进专业志愿服务发展。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消防安全知识进校园,将专业的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话语,专业志愿者们用更灵活、更实用、更具普及度、更具有吸引力的方式提升全民安全意识与水平。
“新兴聚能”:以暖“新”,促凝“新”,发挥、带动新兴领域青年的优势与作用,成为志愿服务、基层治理的强有力抓手,共创美好家园。
“海·青”社区服务行动第一批结对座谈会是本次主题活动的重头戏。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羊坊店街道、甘家口街道、北下关街道、海淀街道、中关村街道的相关负责同志详细介绍了各自的资源、优势和需求,按需对接,精准匹配,切实将高校的人才优势、专业特色运用于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同时在各街镇充分挖掘打造适合高校青年的实践平台和阵地,实现校地“双向奔赴”“双向赋能”。
下一步,团区委将以此次志愿者日活动为契机,持续做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品牌的开发与维护,以志愿服务之力助力基层治理、共建美好家园。同时进一步深化对“海·青”社区服务行动思想认识,深化“海·青”社区服务行动内涵,健全“海·青”社区服务行动持续发展机制,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区校合作新示范,形成生动的“海淀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