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人口较多、老旧小区密集的“双老”社区,养老服务的缺失和物业管理的缺位一直是困扰居民的两大难题。近日,海淀区北下关街道皂君庙南路社区一种全新探索的“跨界”服务模式正在提供解题思路,采用街道和社区引进专业的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能提供老年餐桌、照料康复等养老服务,还担负起居民日常的小修小补、跑冒滴漏、疑难杂症维修等难题,这种“养老+物业”的“跨界”服务模式让居民生活变得更舒心了。
养老服务有缺口 物业服务难保障
据了解,皂君庙南路社区由5个大院组成,居民楼大多建成于1996年前后,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房屋修缮难题众多。这些楼院的房屋产权种类复杂多样,部分楼栋甚至已经无法找到产权单位,管理起来难度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多物业服务上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社区里共有7家物业公司,均为非标准化物业。每家物业公司往往只派了一两名工作人员驻场,人手非常有限,有的物业经理需要兼任保洁员,仅能维持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和基础维修,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皂君庙南路社区党委书记张慧介绍道。
据了解,皂君庙南路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同样存在很大缺口。今年,北下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入驻为破解社区的双重难题找到了突破口,社区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将养老和物业服务进一步跨界融合,由养老服务中心补齐非标准化物业的不足,既让老年人有了专业的照护服务,也解决了日常物业管理面临的种种难题。
养老服务获好评 入户养老不犯愁
“今天的特色菜特好吃,阿姨您快来尝尝。”临近中午,北下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大食堂里排起了长队。在工作人员的笑脸相迎中,老人一边回应着一边来到了食堂点餐窗口。自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后,社区居民们也很快切实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便捷和实惠。
据了解,社区大食堂的主推套餐是中午特供的“优惠套餐”,荤素搭配的营养套餐仅售15元。在午餐和晚餐时段,食堂还特供家常风味的特色小炒,不仅解决了辖区老年人的用餐问题,也惠及了在附近居住和上班的居民。并且社区大食堂还为行动不便、年龄较大的老人推出了送餐上门服务,子女用手机为父母订好餐,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吃到热乎、可口的饭菜。
除了餐饮服务,养老服务中心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住宿和专业照料康复护理。居住在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24小时都可使用呼叫服务,老人若遇到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就能获得帮助;同时,专业的护理人员会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老人潜在健康问题并提供健康指导。
“对于有居家养老需求的老人而言,养老服务中心可将服务‘搬’到老人家里。老人无需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同样能得到专业的照护。社区里老人的健康情况、生活习惯不同,护理需求多样,我们也为老人提供了多种选择,老人可按需‘点单’。”北下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关晓会说。
助浴保洁、陪同就医、中医按摩、代办业务、理发修脚……只要一个电话,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随叫随到。“我们老两口的儿女在外工作常不在身边,驿站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热心,每次上门服务,都带着微笑陪我们聊天,我们觉得特温暖。”王大爷对上门的家政服务赞不绝口。
良性循环“双赢”便利居民生活
“养老+物业”这一创新的“跨界”服务模式,对社区和养老服务中心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前行。“社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场地,与居民充分沟通协调,而且共享了老人的需求、信息,这让我们能够充分掌握老人情况,遇到紧急事件迅速响应。”关晓会说。
“我们住的老房子都有些‘疑难杂症’,维修师傅会和物业进行联合‘会诊’,直到为我们真正解决好问题为准。”居民李大爷介绍。
据了解,养老服务中心的维修师傅是和辖区第三方企业合作引入,维修师傅分工细致,像是油烟机、空调、门锁、水电等居民家中常见的检修都有不同师傅负责,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社区物业在维修人员数量、维修经验和专业设备上的不足。
另外,居民家中遇到跑冒滴漏,需要小修小补、家政服务等问题,都可以向养老服务中心寻求专业、及时的帮助。养老服务中心会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收取一定费用,涉及零件更换的,还会收取一定的零件成本费用。这样一来,养老服务中心在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获得了一定收入,在反哺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的同时,也便利了居民的生活,形成良性循环。
养老服务中心还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开在家门口的便民服务大集上,义诊、磨刀、肩颈调理等现场免费服务受到老人颇多好评;养老服务中心还会定期为失能老人、残疾人开展上门剪发志愿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也会全程陪同并帮助居民清理卫生;养老服务中心配备的阅览室、棋牌室及相关设施,充分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无论是补位物业维修服务,还是开展公益活动,都在便利老人日常生活的同时,为养老服务中心赢得了好人缘、树立了好口碑,使得我们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关晓会说。
目前,“养老+物业”的“跨界”服务模式正逐渐被皂君庙南路社区居民接受和认可。未来,北下关街道与社区将继续与养老服务中心紧密合作,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机制,既要保障居民享受到便利,又要促进养老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老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社区将继续坚持需求导向,探索更多的养老服务模式,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海淀报 记者 常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