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一片落叶都是大自然的信使,它们告诉我们季节的更迭,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近日,在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的一堂生态教育课上,老师正引导着孩子们观察校园里的自然变化。这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缩影。
中关村二小校长倪百明介绍道:“在学校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探索,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在这个过程中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构建适合小学生的生态文明课程。”2011年学校成立了经纬社社团。社团围绕学校育心课程中“科学与探究”和“实践与创新”两个维度,构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打造《博物馆课》《科学盒子》《科学公园》三门科学素养提升的拓展必修课,鼓励学生从“浅层兴趣”走向“深层志趣”。学校每年开展的创新嘉年华都有地环主题课程,并在课后服务中开设10门以地环为主题的兴趣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这个社团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动员和发展起很多有引领作用的小志愿者和小团员,能够在社团建设当中,不断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通过交流和分享,各个活动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的社团有丰富的成果。北京市绿色科学建议奖,我们学校已经有14名同学获得了这个殊荣。”倪百明说。
据了解,近3年,社团先后开展常态化活动27次,普及性活动23次,扩大生态教育半径、创新活动形式。疫情期间举办了“云上种植沙龙”等9次线上实践活动;以世界地球日、环境日等主题宣传节点为抓手,开展生态教育;举办“圭表定节气”等活动,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互动。学校通过“树立一种理念”“养成一个习惯”“聚焦三个核心”“把握一个本质”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出发,逐步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生活的好习惯。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最终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中关村二小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从专业的“听雨苑”“护绿阁”教室到快乐农场、药用植物园、温室大棚、气象站等多个生态活动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绿色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亲手种植蔬菜,观察植物的生长,甚至参与到气象数据的收集中。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生态保护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倪百明说:“生态文明教育其实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在小学阶段给孩子们理念思想上的引领,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对于孩子们一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也能让孩子们,带着这样一种先进的理念,去开展各方面的社会实践。”
学生们的收获远不止于书本知识。通过参与“云上种植沙龙”“圭表定节气”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学生们的探索热情被激发,环保行动力得到培养。学校还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如《走进24节气》课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育人资源融入各学科,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