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的教室里,阳光洒在课桌上,随班就读的安安(化名)正专注地跟随老师学习数学。讲台上,老师兼顾普通学生的学习进度,还不时走到安安身旁俯身指导;教室后方,资源教师也时刻关注着他,随时准备提供帮助……这一幕温暖的画面,正是海淀区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日,教育部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海淀区成功入选,这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长期重视和大力支持。据介绍,我区先后出台了15份专项政策文件,每年投入超过1.5亿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设立特殊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同时,在全国率先落实资源教师享受特教津贴与岗位绩效工资倾斜政策,累计754人次享受津贴、补贴。

政策引领

护航特殊儿童平等优质教育

“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且优质的教育,是我们的目标。”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九五”规划实施以来,海淀区率先成立了区级特殊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管理特殊教育发展,积极推进“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将特殊教育视为海淀教育“命根子”和“金名片”上的重要内容,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

永泰小学作为海淀区特殊教育的典范之一,积极响应“融合教育”理念,致力于为特殊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政策让我们明确了融合教育的方向和责任,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为特殊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永泰小学校长李雨梅说,学校配备了齐全的资源教室,专业资源教师为特殊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普通教师也积极参加特殊教育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2019年,海淀区首次将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还创立融合教育“十佳先进集体”评选机制,强化融合教育督导评价力度。

创新实践

打造特殊教育服务网络

让特殊孩子走出“特殊”的“围城”,走向光明的未来,海淀区通过创新实践在特殊教育领域持续深耕。

2016年,海淀区成立独立法人资质的“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打造“1+2+3+4+N”的特殊教育服务网络,建立区特教中心、学区资源中心、学校资源教室的三级资源支持体系。目前已建成学区资源中心9个、覆盖率达53%,资源教室102个、覆盖率达77%,数量居全市首位。

在特殊教育创新方面,海淀区率先建立学前融合教育基地拓展学段体系;率先制定十五年制特教学校发展规划,在北京市健翔学校建立学前班,建立职业高中部并延长学制至四年,为中重度特需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托底保障。目前全区接受高中及中职教育的残疾学生274人。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率先打造海淀区特殊教育管理平台、大数据中心、课程资源云平台、特殊教育教师网络培训与研修平台等信息化平台,为区内乃至全国特殊教育教师、特需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优质的线上资源。率先构建巡回指导模式,建立巡回指导工作机制,打造特需学生融合教育生态支持系统。

巡回指导教师定期到各学校,为特殊学生和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巡回指导教师王秀琴说:“通过巡回指导,我们能及时发现融合教育中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建议,帮助学校提升特殊教育工作水平。”在评估转衔机制上,海淀区为特需学生提供免费的综合性教育评估,组建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建立就近就便优先的入学升学机制。

开学季时,一位特殊学生家长感激地说:“多亏这个入学机制,我的孩子能顺利入学,学校还给予了很多支持。”海淀区还建立“5+P”特殊教育支持性课程体系,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举办各类活动,助力特殊学生成长。

在师资培养方面,海淀区首创资源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资源教师培训后持证上岗,累计培养持证教师704名。创新资源教师培养课程,打造专家型资源教师队伍。率先打造多元协同的融合教育教师梯队,在全国首次培养应用行为分析师和特教助理教师,首次在新任教师培训中将特殊教育学科单列。

近五年,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达3954课时。如今,一支由巡回指导教师、特殊教育教师、资源教师等组成的7000余人的专业师资队伍,活跃在海淀区各学校,为特殊教育事业增添动力。

海淀区的特殊教育不仅在本区内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向全国分享海淀经验,“海淀特教品牌”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领头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北京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融合案例入选教育部首届全国融合教育典型案例。

乘势而上

让特殊孩子“融”出美好明天

让特殊孩子也能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入选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后,我区第一时间邀请了教育部专家组专家到区教委指导工作,并制定了工作方案,将坚持“政府主导、特教特办、融合优先、尊重差异、改革创新、提质发展”的原则方针,建立“1+1+N”的工作机制,即成立1个区级特殊教育工作领导专班,成立1个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推进小组,创新建立“普特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普特协同育人,全面提升实验区教育质量。

在制度保障方面,将制定出台《海淀区特殊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政策,并组织召开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汇报推进会,从质量评价、人员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保障实验区建设,规范促进特殊教育发展。

“2025年,我区将增加重点项目支持经费,用于学前融合教育等领域,计划完成7个学区资源中心、4个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和10所学校孤独症学生专业支持,为特殊教育提供更坚实物质基础。”海淀区特教中心主任王红霞介绍,未来,海淀区将积极推进实验区建设并召开建设启动会等,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为特殊学生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在全国特殊教育领域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书写特殊教育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