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假期刚过,北京清河站内,一列列动车在晨雾中呼啸而过。站台上,身着柠檬黄制服的清河街道文明引导员廉国英正用清晰的嗓音引导旅客:“请您站在黄线外等候,注意安全!”这座日均客流量超22万人次的清河交通枢纽,今年迎来西安、兰州、成都方向三趟跨省高铁增开,也开启了海淀区清河辖区文明治理的“开门红”。
[流动的文明]
在钢铁动脉上书写温情
在清河站,廉国英扶着腰间扩音器,望向井然有序的换乘通道。这位有着5年工龄的引导队长,亲历了清河站从“拥堵痛点”到“秩序标杆”的蜕变。
2024年昌平线南延后,她带领团队创新“快速应答法”:乘客问路,引导员需在最短时间内给出最简路线;发明“彩虹指引手势”,用不同颜色手套区分方向;将服务台改造成“暖心驿站”,备有急救箱、充电线和手绘版《清河换乘秘籍》。
数据印证着改变:2024年清河站台事故率下降67%,全年收到锦旗6面、表扬信23封。而最让文明引导员张路平感慨的是受到帮助后乘客那句由衷的赞叹:“北京服务真暖。”这位曾因内向不敢开口的8年老引导员,如今能用“柔性引导”标准用语,一遍又一遍耐心细致地提醒迎来送往的行人。寒冬里,常有乘客将热饮塞进他手中,“这杯奶茶的温度,能暖一整天。”
据介绍,清河辖区现有文明引导员74人,分布在清河西二旗地铁站、清河高铁站、辖区主要路口和公交站台。面对今年新增列车带来的日均3000人次客流压力,清河街道文明引导团队亮出新年“秘密武器”——智能感应播报器。当监测到拥挤时,设备自动播放定制提示音:“亲爱的旅客,安全距离产生美,排队候车心更暖。”科技赋能下,“柔性引导”正升级为“智慧共治”。
[破冰之治]
破解“最后一百米”难题
科宁路旁,快手总部园区北侧新划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快手总部交通负责人田波介绍:“改造前这里就像‘钢铁迷宫’,4300辆电动车见缝插针,行人得在车海里跳格子。”2024年9月,清河街道联合企业启动“破冰行动”——清退占道车辆1700辆,开辟地下摩托车库,增设潮汐车位,更在全区首创“错峰停车算法”,让企业车位夜间向居民开放。
“现在早高峰能省20分钟!”快手员工小李展示手机上的停车导航APP,上面实时更新着园区周边车位数据。这种“毛细血管级”治理带来连锁反应:西二旗西路晚高峰拥堵指数下降41%,相邻小区12345热线投诉量锐减八成。而更深远的变化,藏在市井闲谈中。“以前觉得大企业和老百姓是两路人,现在他们给老人让车位,我们给加班小哥送饺子。”铭科苑小区居民王姐的话,道出了“心墙”变“心桥”的玄机。
清河街道城管办副科长罗博誉介绍:“2025年清河辖区交通保障工作计划包括在快手总部园区东北口增设智能斑马线,试点网约车‘即停即走’通道……治理不是独角戏,要让企业、居民都成主角。”
[文明共生]
从“管理对象”到“治理主角”
在清河,文明不仅是标语,更是一种生长模式。万象汇广场上,无噪定向音响让广场舞音乐不再扰民;小米科技园旁,“清河友邻观察团”正用手机上传乱停车照片,两小时内就有协管员响应;清河艺术馆里,新上的展览正在吸引更多周边居民和年轻人前来打卡……这种“共治基因”,源自清河街道创新的“三观三聚”机制——观民意、观民生、观民风,聚民心、聚民智、聚民力。
“过去觉得文明创建是‘上面任务’,现在发现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改造’。”既是清河街道文明观察员,同时也是清河艺术馆志愿者的徐庆源越来越感觉到“志愿”的影响力,科技与人文在这里交融生长。
[向新而行]
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
站在清河百年老站房前,历史厚重感与未来感奇妙交织,“双螺旋”式发展在2025年愈发清晰:纺织厂旧址变身“人工智能创新工场”,驼房营清代碑刻旁崛起元宇宙实验室,非遗太平鼓与编程少年同台竞技……
“真正的文明,是让过去滋养未来,让效率充满温度。”清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文思君在新年动员会上,用三个“新”定调: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城市更新、以新治理模式激活老街文脉、以新文化认同凝聚向善力量。
当暮色降临,清河站旁万家灯火星星点点。在这里,每个岗位都是文明载体,每次微笑都是城市名片,每份坚守都在回答那个永恒之问——在繁忙、高速发展的清河辖区如何让更多人诗意栖居?清河街道用“共治共享”书写着答案:文明,是无数微光的交响;发展,是永不停息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