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在海淀区上地街道的居民发现,在小区垃圾桶站旁,多了一个蓝色大口袋,这个口袋有啥用?原来,这是街道专门定制的可回收物收集袋。这个“收纳神器”正改变着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

“以前怎么投放大件可回收物总让我犯难,智能垃圾桶口太小塞不进去,扔地上又怕影响环境。”在上地西里社区,刚刚投放完快递箱的王先生说。现在,有了这个大口袋,像这些纸箱可以很容易放进去,轻松实现大件可回收物“随手投”。

“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之前的垃圾桶站由于投入口小,很多大件可回收物都被居民直接扔在了垃圾桶旁的地上,实在不美观。”上地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经过研究,街道想出了个新点子:定制大件可回收物收集装置。“起初我们设计了收集筐和收集袋两版方案,考虑到收集袋形态更灵活,方便安装和处理转运大件垃圾,且容量更大,最终采用了可回收物收集袋的形式。”目前,“蓝色大口袋”在上地街道的各个小区的每个桶站都已投放使用,受到居民欢迎。

除了定制可回收物收集袋,每周固定时间,还会有回收车准时开进各个小区。在“移动兑换站”,居民既可以用积攒的废纸箱、塑料瓶、易拉罐等兑换香皂、洗衣液等生活用品,也可以直接兑换现金。这种“看得见的实惠”也大大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回收前,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群通知、宣传页等方式进行活动预告,提醒居民提前将家中旧物进行分类打包;此外,回收员还会提供上门回收服务,方便行动不便的居民处理可回收物。”街道工作人员介绍。

“张阿姨,您这纸箱子捆得真整齐。”在上地佳园社区广场,回收员边利落地给居民带来的可回收物称重,边说道。“下楼就能处理可回收物,还能参与兑换,实在太方便了。现在连小孙子都知道,喝完矿泉水的瓶子要留好。”陈大妈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