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洒在海淀区四季青镇香山新园小区的楼宇间,干净平整的沥青路面泛着光泽,一排排整齐的电动车棚下,居民们正有序地为爱车充电。车棚顶部的遮阳板与小区绿化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和谐宜居的社区图景。这个于2023年交付使用的新回迁小区,承载着2466户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随着入住率攀升,社区与物业以“民声”为导向,从车棚改造、健身场地升级到人车分流规划,一步步将“民生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从“充电难”到“安心充”车棚改造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以前充电位紧张,回来晚了只能耐心寻找充电口,很耽误时间。”回忆起改造前的电动车棚,香山新园小区居民李女士感慨万千。作为拥有37栋住宅楼的大型社区,车棚充电口不足、车辆乱停乱放,甚至私拉电线入户充电曾是困扰居民的头号难题。

如今,走进香山新园小区A区,焕然一新的车棚令人眼前一亮:灰色的钢结构框架坚固耐用,两侧增设的充电桩整齐排列,每个充电口都安装了智能断电装置。“现在改成双边充电,容量翻了一倍,还能自动断电,再也不用担心过充引发火灾了。”李女士笑着介绍。车棚内每隔6米设置的安全隔挡将充电区清晰分隔,车棚内“禁止电动车入户”的警示标语醒目规范。物业管理中心经理郭增奇介绍,此次改造共新建12个车棚、翻新14个,充电口数量增加至原有3倍有余,彻底解决了居民“充电难”问题。

而紧邻香山新园小区的祁村嘉园小区,类似的改变也在上演。新增设的电动车棚既美观又实用。“以前下班回来,找车位就像‘打游击’,现在随时有位置,私拉电线现象也没了。”居民张女士边说边将电动车稳稳停入车位。两个小区车棚的升级不仅规范了停车秩序,更让“飞线充电”这一社区顽疾成为历史。

从“无处锻炼”到“家门口健身” 小空间释放大能量

午后3点,香山新园小区的健身广场热闹非凡。几位老人正在太极推手器上缓缓舒展筋骨,孩童们绕着塑胶步道追逐嬉戏,张大爷则在一组崭新的腿部拉伸器前练习。“以前腿脚不利索,想锻炼没地儿可去。现在下楼就能活动,这器材高度正好,摸着地也不费劲!”他拍了拍器材扶手,脸上满是笑意。

这块占地约600平方米的健身场地,曾是小区里一处闲置角落。物业通过居民调研发现,许多老年人因缺乏适老化设施而对锻炼身体“望而却步”,年轻人则苦于无处释放运动热情。改造后,场地铺设了防滑地胶,安装了上肢牵引器、弹振压腿器等6组健身器材。考虑到不同年龄段需求,物业还计划在周边加装儿童休憩长椅,并温馨地铺设了坐垫,打造全龄友好空间。“健身场地的升级只是第一步。”郭增奇表示,未来小区将利用绿化带,进一步优化步行与运动空间,让居民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健康生活。

让社区居民感到幸福的还有小区从“人车混行”到“各行其道”的“微改造”。“以前带孩子散步,总得提防地下车库突然窜出来的私家车,现在安心多了!”站在香山新园小区B区新划设的人行步道上,居民对“人车分流”改造赞不绝口。作为拥有2466户居民的大型社区,此前小区入口处的地下车库因缺乏合理的规划,人车混行带来的安全隐患备受诟病。物业通过增设隔离栏、重新规划道路标线,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与步行区清晰划分。

车棚怎么改?器材怎么装?安全管理效率怎么提高?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社区与物业通过走访调研等形式,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将“自上而下”的规划与“自下而上”的需求紧密结合。这种“共商共建”的模式,不仅让改造工程更“接地气”,也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从“忧居”到“优居”,香山新园与祁村嘉园的蜕变,是四季青镇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缩影。下一步,四季青镇将推广“需求导向、精准施策”的改造经验,同时探索更多智能化管理手段,让民生工程既“暖心”又“智慧”,让一幕幕细微而温暖的场景,不断书写着新时代社区治理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