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699厂的恒温研磨室内,叶辉的双手如同精密仪器,在金属表面研磨出平面和自由曲面表面粗糙度5纳米、长度基准精度10纳米的超高精度——这已是现在的检测手段所能测出的最高精度。28年来,这位“航天研磨师”用血肉之躯挑战机械的极限,将“中国精度”的极限一再提高。
铸铁平台上的五年磨砺
1997年,北京西郊的699厂计量室内,17岁的叶辉被带到一间恒温研磨室。师父李玉仔细检查了他的手掌后,留下了他。叶辉回忆道:“当时我就顶了一脑子问号被带到计量室,屋里就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他告诉我,这里有一个绝技,一定得学下来。我心想绝技,那没问题,谁不愿意学绝活啊,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于是研磨室内,三张实木桌、一罐研磨砂、两块铸铁平台,构成了叶辉的全部工具。
师父李玉要求他日复一日地转动平台,用双手感受金属表面的起伏。“起初觉得像打太极。”叶辉坦言道,“一年多,我就磨塌了一张榫卯结构的实木桌,那时候我一天到晚就在这磨铁块,磨它干什么?当时真得不明白,但磨着磨着和我一起学的师兄弟全跑了。”
1999年,叶辉也因为枯燥的训练萌生了别的念头。“我跟师父说了我的想法后。师父让我别急着做决定,说要带我去看一样东西,让我看完再做决定。第二天,我们去了一个特别大的厂房,见到了咱们当时的一个‘镇国神器’。”那一瞬间,叶辉惊讶了,原来自己磨的不是铁块,是大国重器的“尺子”。
那以后,叶辉静下心来刻苦训练,终于将两块铸铁平台吸附在一起,也算是完成了师父李玉认他为徒的“入门仪式”。叶辉笑称:“师父说我是所有师兄弟里第一个能把桌子磨塌的人。”
出师后,他达到了五等量块精度,师父递给他一本泛黄笔记本,扉页写着“不进则退”。叶辉抚摸着笔记本说:“师父等了四十年才等到我,这手艺不能断在我手里。”
断手重生与精度涅槃
然而,刚出师的叶辉遭遇重大打击:右手被锐器贯穿,三根手指筋腱断裂。医生断言其右手功能难以恢复。
“看着医生的诊断,当时心情有点复杂。一方面为以后不用和这些铁疙瘩打交道而窃喜,另一方面又觉得对不起师傅的栽培。”叶辉回忆道:“有一天,我去医院换药回来,经过研磨间,透过门缝看见师父又穿上蓝大褂,戴着鸭舌帽,继续完成我没完成的工作。我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到底是什么,能让我快70岁的师父还在坚持?”看着师父认真的背影,叶辉心里满是愧疚。
那以后,叶辉用研磨平台进行康复训练。相伴了五年的平台成了他最好的理疗机。他开始强制自己用右手,按压平台,重复那套熟悉了五年的动作。“疼啊,抽筋一般的疼。磨几分钟,就一身汗。”三个月后,这只“报废”的右手竟奇迹般地磨出三等量块精度。叶辉举起手向记者展示说:“现在我这手指头里最高精度的就一根,就是坏得最厉害这一根。这就像上天关上一扇门,又为我打开一扇窗。”
用双手打破“不可能”
有一次,一个零件因精度要求极高无人敢接,外国人嘲讽“中国永远造不出”。叶辉拍案而起:“这活儿我接了!但是有一句话你帮我转告给他们——说我不行可以,说中国不行,那不成!”面对复杂零件,他在工作台前静坐三天,由于心情一直平复不了,导致干活进度不佳,于是他不断自我暗示“平心静气”,第四天清晨,他突然起身研磨,完成的零件精度超标准十倍。
最惊险的“战役”来自A4纸的1/4厚度的钽片。叶辉回忆:“就跟老式磁带那么薄,用玉石平板才研磨成功。甲方用显微镜检测没问题,但在我们这里平面度却不合格,有很规律的起伏。”
这个想不出的为什么一直在叶辉的脑中环绕,终于让他琢磨出了不合格的“元凶”,并为消灭这个“元凶”做出了惊人之举。“我的手经常研磨,老爱出茧子。那天开会我就没事抠茧子,抠着抠着,让我想到指纹。想着这么薄的钽片,我这指纹压过去,纹路会不会是指纹影响的?”于是叶辉就拿砂纸,硬生生把指纹暂时磨掉了,经过反复测试,他发现不能完全磨掉,得留着薄薄那一层,在要破不破的那个状态下去干这活。“干完之后再去测量,合格了,表面平整度和光洁度能达到5个纳米。”
一次遇到一个直径1.2米的零件,需要对其曲面进行研磨,叶辉笑着说:“由于零件太大,我们设计了一个梯子,我趴在梯子上,把这活儿给干出来了。”最终,客户团队验收时惊叹声连连。
用工匠精神定义“中国精度”
如今的叶辉,研磨精度已突破国内仪器检测极限。面对企业“待遇随便开”的邀约,他总轻拍工装上的标志:“航天教的手艺,必须留在航天。这是我师父那一辈人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这也是我对我徒弟的要求。”
现在,他收了两名徒弟,教学严格遵循师承。叶辉常教导徒弟:“量块是尺子的尺子,从我这里有一点儿偏差,到零件上就会谬以千里。我们打造的是标准,是零件的尺子。”
叶辉抚摸着亲手研磨的零件,眼中映出纳米世界的星河,“机器是人造的,精度却是人‘打造’出来的。”当徒弟问及极限,他指向窗外:“精度没有尽头,但中国人的精度,必须自己说了算!我师父的笔记本里写着‘不进则退’,就是告诉我们,如果原地踏步,就会倒退得很厉害。”
日前,已是荣誉满身的叶辉又荣获了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位用双手定义‘中国精度’的研磨师,再次以‘毫米级匠心、纳米级品格’赢得国家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