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清晨6点多,海淀区学清路静淑苑公交站旁,一辆面包车驶过里侧车道时,车身突然剧烈晃动,随后“轰”的一声闷响——柏油路面瞬间塌陷出一个坑。在早高峰的车流中,三位路过的市民挺身而出,迅速搬来共享单车围住塌陷区域,筑起了一道临时的“安全防线”。这一幕被记录并传播后,引发全网点赞。

危急时刻的默契协作

“当时一辆SUV快速驶过,轮胎碾过地面的异响特别刺耳。”谭传意回忆道,“作为学校后勤人员,我对这类异常声音特别敏感,立即停下仔细观察,果然发现路面出现了细微裂痕。”

在谭传意发现异常的瞬间,监控画面记录下了惊险一幕:一辆金杯面包车驶过后,路面突然塌陷。正值早高峰,后方车辆接连驶来,情况万分危急。

“根本来不及多想,我抓起路边的共享单车就冲了过去。”谭传意说。路过的“红衣阿姨”邢志胜和年轻小伙张泽星随后赶来,三人的行动迅速而默契,不到两分钟,就用共享单车筑起了一道临时“安全防线”,并特意将单车横置以增强警示效果。

这组“临时路障”很快显现作用。刚布置完不到半分钟,坑洞突然二次塌陷,但后方车辆已能提前绕行。监控显示,早高峰的车流中,后面的车辆在单车警示下及时变道。

邢志胜立即拨打110报警,并坚守现场引导车辆绕行,直到警方赶到才离开。确认现场暂时安全后,谭传意和张泽星就匆匆赶去上班。

谭传意:校园“安全员”的街头担当

“这不过是每个中国人看到后都会去做的事。”稻香湖学校后勤工作人员谭传意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心声。这位27岁的河南小伙已在海淀工作生活六年,三年前加入稻香湖学校,把海淀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谭传意平时负责教学支持、活动保障和校园维护工作,每天都要排查场地设施,保障师生安全,所以养成了留意隐患的习惯。

“看到路面塌陷时,我的第一反应和在学校发现安全隐患一样——必须立即处理。”谭传意说,“那一瞬间根本来不及多想,只想着守护大家的安全,无论校内校外,这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稻香湖学校书记、校长辛颖这样评价:“他把学校和海淀当作了家,所以会自然而然地走上前。稻香湖学校是由清华附中创建,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已融入师生血脉,谭老师用行动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在表彰会上,这位年轻人说:“这不过是举手之劳,很平常的一件事情。海淀不仅是‘我的城’,更是‘我的家’。”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他对这座城的深情。

邢志胜:56岁校医的医者仁心

监控画面中有一抹动人的红色,那是“红衣阿姨”邢志胜在车流中搬运单车的身影。56岁的她,是北航实验学校中学部的一名校医,也是土生土长的“海淀人”。她将急救中的“黄金四分钟”理念延伸到街头救援:“医生的天职不仅是救治,更要防患于未然。”

“当时就想着千万别让车掉下去,要赶快行动。”邢志胜说。报警后,她坚持在现场引导车流直至警车抵达,“就像在学校,必须确保每个孩子都安全交接给家长一样,这是责任。”

这位从业多年的校医,平日里就热心助人。今年4月,她曾救助过被风筝线绊倒的外卖骑手;更早前,还协助劝回天桥上的轻生者。

在北航实验学校中学部门前,记者见到了邢志胜,她身着利落的校服,笑容恬淡。“学校日常的安全教育已经融入我的职业本能,守护他人安全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她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医者仁心的担当。

张泽星:“00后”的本能反应

车流中的另一个身影是张泽星,一个帅气腼腆的“00后”。他来自河北承德,几年前来到北京从事饮品行业,一直租住在海淀。

“当时我正要去六道口地铁站坐地铁上班,突然发现路面塌了。”张泽星说。当时,身着白衣的谭传意和“红衣阿姨”邢志胜正从路边搬来共享单车设置警示,这位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

“当时根本没时间多想,就是本能反应,不能让后面的车发生危险。”在东直门一家咖啡店工作的张泽星今年24岁,每天清晨5点40分就要出门赶早班车,监控画面清晰地记录下这个年轻人在车流中穿梭的身影。

直到晚上回到静淑东里的住所,张泽星才从朋友口中得知自己“上了新闻”。“这真的就是件小事,谁遇到都会这么做。”镜头下,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而这种善良,早已成为他的日常习惯:“平日里看见年迈的老人和残疾人心里就不得劲儿,总想帮一把。”

翻开张泽星的微信,签名栏写着“纵有狂风平地起,我亦乘风破万里”。这份青春热血,正是新时代海淀青年的生动写照。

一场守护平安的协同救援

这起事件中,市民、警方、交通部门的高效协作成为亮点。“报警后没几分钟,两辆警车就抵达现场,这样的响应速度令人安心。”在现场等待警察到来的邢志胜说。

与此同时,海淀区城管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协调自来水管线、市属道路养护单位等紧急抢修。市交通委立即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抢险工作。经排查,是由于自来水管线阀门破裂,泥沙被带走后形成了此次塌陷。自来水公司组织工人施工,在26日下午1点多完成塌陷路面的回填。当日下午5点30分,学清路已恢复正常交通。

27日上午,回访现场时看到,塌陷路面恢复平整,车流穿梭有序。

这场“市民警觉——部门联动——技术抢修”的高效闭环,既彰显了海淀市民的善意与担当,更验证了城市应急体系的敏捷响应。当危机应对的每一环紧密咬合,整座城市便激活了一张隐形的安全网络,让善意与专业在分秒之间交汇成光。

一场全城接力的正能量传递

三位热心市民用共享单车筑起临时“安全防线”的善举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北京海淀”官方平台第一时间发文表扬他们的做法,同时发起寻人行动并报道三位好心人的事迹,广大市民纷纷加入寻找“海淀好心人”的行列,相关报道在社交平台获得大量转发与点赞,温暖了整个城市。

“经多方寻找,我们终于找到了三位好心人,并为他们送上了鲜花和表扬信。”学院路街道工作人员说。表扬信中写道:“单车化身‘警示牌’,义举护航平安行。您的善行义举为海淀区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做出了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为弘扬这份城市正能量,北京市交通委特别授予三人“骑有道停有序”形象代言人称号,并赠送共享单车骑行卡及绿色出行礼包。

这场寻找与表彰的过程,不仅是对三位热心市民的致敬,更是一次生动的城市文明教育。当善行被看见、被传递,整座城市也因此变得更加温暖。

城市的日常运转中突发情况难以避免,难能可贵的是大家都愿意“搭把手”。学清路的这个清晨没有冷漠的围观,没有慌乱的无序,而是素不相识的路人们自发的协作,有人推来共享单车围挡,有人拨打报警电话,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恰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城市文明的江河。

这样的温暖并非偶然。从自发用共享单车设置安全防线的普通市民,到身着“蓝马甲”穿梭于社区指导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再到风雨无阻坚守路口的“柠檬黄”公共文明引导员,海淀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街头巷尾上演。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恰是海淀区“共建美好家园”理念的生动写照——市民不仅是城市服务的受益者,更是城市治理的参与者。

微光成炬,无论是这个清晨的暖心一幕,还是每天发生在海淀街头巷尾的温暖瞬间,都被这座城市记录。在这片以科技创新闻名遐迩的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或许不仅有林立的高楼和实验室,还有危急时刻永远“在线”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