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的真谛,在于让每一个群体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温暖。”近日,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石油共生大院文化空间门前,身着简约职业装、梳着干练盘发的李春红分享她的服务理念。

作为北京和合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创始人,这位深耕社区服务多年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始终将目光聚焦在居民最迫切的需求上。从石油共生大院到西三旗街道“儿童之家”,她和团队用专业服务和人文关怀,为基层的社区居民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

老旧小区“共生”蝶变

建于1953年的石油大院,由于产权复杂,大院西北角出现了“四不管”地带,逐渐成为“脏乱差”的大杂院。在“共建、共融、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理念指导下,街区、校区、园区、社区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了基层治理的创新场景石油共生大院,李春红也参与其中。2017年,怀揣社区服务理想的李春红创立了北京和合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它是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2019年,该中心通过公开竞标成为石油共生大院的总运维方。

“作为职场妈妈,我太了解双职工家庭的难处了。”在石油共生大院启动改造规划期间,刚休完产假的李春红敏锐捕捉到这一民生痛点,推动创建了专门服务3岁以下婴幼儿的“鸿萌托育”。截至目前,这里1:3的师生比、专业的照护服务,已惠及近200个家庭,更在202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示范托育机构。

在亲子空间,3岁以下的宝宝正在专业育婴师照看下玩耍,隔壁心理小屋正在为6-18岁的青少年提供生涯学涯规划辅导;家长课堂里,0-18岁家庭的育儿困惑正在被一一解答。此外,6-12岁的孩子们放学后不仅可以被接送至此,还能在课后托管班享用营养晚餐并完成课业辅导,解除了双职工父母的后顾之忧。

不远处,社区管乐队的排练声悠扬响起。这支平均年龄70岁的银发乐团,每周定期用红歌唤醒石油共生大院的活力。和合团队为社区老年人设计的声乐、朗诵、摄影课程,不仅填补了他们退休生活的空白,更为他们编织起新的社交网络。“在这里,我找回了年轻时在文艺宣传队唱歌的感觉。”乐队成员王阿姨笑着说。

改造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杂物堆积的公共空间变身文化空间,老照片装点的“墙上社区展览馆”串起三代人的记忆,废弃汽修厂改造为风味餐厅、书院和音频灯光设备齐全的多功能厅,违建区改建为停车楼,由养鸽房改造的社区便民超市每日供应日用百货和蔬果生鲜,红砖外墙仍保留着石油大院的工业印记……这种既传承历史又创新功能的改造,让老旧社区焕发新生。

文化广场已成为社区居民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由和合社会组织自筹资金搭建的电动遮阳大棚,能为居民遮阳挡雨。在这里,可调节的移动舞台既能扩展为18米的T台,也能变身露天电影院,每逢放映露天电影,遮阳棚下总是早早摆满居民自带的小马扎。

“通过整合社区文艺爱好者资源,举办音乐节、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居民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让文化广场真正成为365天‘不打烊’的社区百姓文化大舞台。”李春红说。

便民食堂里,机器人炒菜机正在为居民准备午餐。据介绍,机器人能做200多种菜品,平均每道菜只需5分钟就能完成。“既要保证基本需求,也要满足个性化选择。”李春红介绍,这项服务特别受年轻家庭的欢迎,“我们坚持公益性与普惠性相结合,均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提供,但保持着专业的品质标准,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实惠便利的服务。”

“让每位居民都有归属感”

“真正的社区服务,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是否回应了每个群体的真实需求。”李春红道出了她深耕社区多年的感悟。她和团队在社区服务实践中,将专业社工服务延伸至特殊儿童康复、文化惠民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服务模式。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关爱,特殊儿童更需要专业支持。”在西三旗街道,李春红负责运营当时被媒体称为全国首家的i家园智慧社区服务驿站,并推动建立了社区儿童感统训练中心,为28个社区的自闭症、语言障碍等特殊儿童提供专业康复服务。训练室内铺设触觉步道和平衡木,6岁的乐乐在老师引导下完成指令动作。“过去要去10公里外的专业机构,现在步行15分钟就能到,费用也大大减少,为我们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乐乐母亲说。

在北太平庄街道,由北京和合社会组织运营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蓟门书院)已成为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国学体验课上,讲师带领着25组家庭诵读经典、学习传统礼仪,孩子们专注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一层书画室里,几位银发学员正临摹《千里江山图》,笔触间尽显传统艺术的魅力。“我们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理念,让每位居民都有归属感。”李春红说。

“社区就像一个有机体,每个部分都息息相关。”李春红指着正在文化广场上排练的老年管乐队说,“当老人们在这里找到快乐,他们的子女就能更安心地工作;当孩子们的课后托管有了保障,年轻父母就能更从容地追求事业;当特殊儿童得到专业照护,整个社区就多了一份温暖。”这种环环相扣的服务生态,正是“全龄友好”社区的真正内涵。

社区治理中点亮“她”力量

作为海淀区妇联执委和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李春红始终将女性赋能的理念贯穿于社区治理实践之中。

“授人以渔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李春红的带领下,团队针对“40”“50”女性、残疾妇女等群体创新推出“技能培训+岗位对接”的全链条服务模式。通过开展直播带货、心理咨询师资质培训等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帮助近百名女性实现灵活就业。

参与健康理疗师培训的宝妈陈女士分享道:“培训后我在社区康养中心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发挥所长,生活有了新希望。”

同时,她积极对接“春蕾计划”资源,与学院路街道联手打造“家庭家教家风”品牌,将专业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社区,为青春期女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位参与课程的单亲妈妈感慨:“孩子学会了自我保护,我也掌握了更好的沟通方法,这样的改变让我们都受益匪浅。”

“接下来,我们要实现健康食材直供社区,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并筹建医护康复指导中心,让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谈及未来的发展,李春红介绍道。“让每个需求都有回应”——这份朴素的信念,正在持续照亮更多社区生活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