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地震来临时应该躲到哪里吗?”“您家房子结构抗震吗?屋顶荷载过大可是隐患!”日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盾先锋”地震科普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志愿者分赴门头沟区王平镇、妙峰山镇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堂地震科普安全课。
此次活动是海淀区地震局首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深入山区,也是海淀区“震震有声”地震科普志愿服务队的一次重要尝试和新起点。不仅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理念化作一场场生动实践,送进了结对帮扶的百姓家门口,也为区地震局开展地震科普宣传链接了更大的平台。
活动现场最热闹的当属互动体验环节。断裂带磁吸拼图、地震报警器模型在老人手中拼接组合。志愿者们穿梭其间,递上精心准备的《安全科普手册》、应急包与手提袋组成的“安全礼包”,让知识可带走、能备用。
“暴雨时山洪怎么躲?”活动恰逢“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志愿者以2023年暴雨中的成功避险案例切入,传授了逃生要诀。并在走访地质灾害监测点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汛期应对安全预案。随后的地震逃生演练更见真章——由志愿者带队,敏锐绕开演练路线上的模拟滑坡风险点,将复合灾害应对理念融入每一步撤离。
当日午后,志愿者分组叩响居民家门,对照“家庭安全自查清单”,仔细检查逃生空间、室内陈设、老旧线路等安全隐患,尤其关注独居老人安全。“奶奶,柜体高处尽量不要放置过多杂物。”“咱们卫生间门口的过道可以再腾出一些空间。”志愿者小路叮嘱道。
“以往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是支教或调研,这次我们开创性地将地震科普志愿服务队成员的高校专业优势与山区防震减灾需求深度结合。”海淀区地震局震害防御科张玙祺介绍,此次活动借海淀区与门头沟区结对帮扶之机,让高校“智囊团”把专业知识和创新理念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这不仅是知识的抵达,更是机制的萌芽。
走访亦是学习。水峪嘴村“户联式预警微信群”、炭厂村“党员包户责任制”等本土防震减灾经验智慧也被志愿者一一记录。“村民的土办法里藏着‘金点子’,我们得把这些好经验带回去。”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大学生李同学感慨道。此外,志愿者在村委会新设的“安全角”也将作为长效宣传阵地使用。
“后续,我们计划联合专业力量,在地质灾害风险点等重点区域定期开展地震安全隐患排查和科普宣传,培训一批懂知识、会应急的基层防震减灾骨干,切实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海淀区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