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午,海淀区发改委、区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2025年全国生态日海淀宣传活动。从海淀区生态环境局获悉,近年来,海淀区通过“科技+生态+文化”深度融合,探索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生态保护可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等协同发展。自2024年启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以来,全区累计推动实施62项重点任务和34项重点工程,自然资本持续积累、生态价值加速转化,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科技赋能是生态治理最大特色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海淀区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海淀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在顶层设计方面,海淀区构建了完善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特别是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随着《海淀区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实施,海淀区已构建起以绿色信贷为主力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动能耗管理向碳排放管理转变。
科技赋能是海淀生态治理的最大特色。海淀区打造的“1个专题库+1张全景展示图+4个业务场景”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智慧平台,非现场执法占比居北京市最优水平,将科技“算力”转化为环境治理“效力”。在审批服务方面,作为全国首推环评文件标准化编制、智能化审批试点,全市首例天然气锅炉类“两证合一”落地,大幅提升了行政效能。这些创新举措,助力海淀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的区。
此外,低碳试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十四五”期间,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多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等5个市级绿色低碳试点项目成功申报,不仅实现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更培育出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
“两山”实践绘就生态幸福图景
山地占比达15%,六大生态循环补水网络贯通全域,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视率等多项生态指标领跑中心城区……海淀,成为坐拥最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的中心城区。1567种物种在此繁衍生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北京市重点保护水生动物花?频频现身三山五园地区,更是区域生态优良的最佳见证。
“近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甦介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加速转化,实现了自然资本积累与生态价值显现的双赢局面。”
在大气治理方面,海淀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大气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24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0.6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的98.1微克/立方米大幅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6天,空气质量连续十年保持中心城区最优。
水环境治理同样成效显著。2024年8个地表水市级考核断面达标率、优良水体比例首次实现“双100%”。其中,南沙河水质从2017年劣V类跃升至2024年Ⅲ类,清河更是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河流。
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走进西三旗金隅智造工场,绿树掩映的现代化园区内,科技企业员工正专注研发环保新技术。很难想象,这个曾经粉尘飞扬的传统建材厂房,如今已聚集300家科技企业,单位产值较改造前提升10倍,成为“生态科技+”转型的典范。
通过转型升级,该园区走出“科技强化生态——生态吸引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新路。一家入驻企业负责人表示:“选择这里,正是看中海淀生态与科技融合的独特优势。”
为持续挖掘区域“绿水青山”资源优势和“金山银山”转化成效,海淀区加快打造了多个生态转型项目,突出展现海淀独有的生态、科技和文化特色。
“我们正在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吴甦说道。通过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2024年,全区可比GEP-R(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达80.33亿元,位居中心城区首位。”
面向未来,海淀区将深化污染防治和绿色技术应用,持续挖掘“两山”转化模式,让绿水青山成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新发力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点、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