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势轻挥,甲骨文在指尖流转重生;智能小车,在虚拟戈壁追寻永恒之日;情绪指挥家,为人们开辟数字化的沉浸解压空间……在渐浓的秋意中,海淀迎来一场充满科技热力的艺术盛宴。9月22日,2025大学生AI艺术季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启幕,作为艺术季的配套活动,以“元创新生”为主题的大学生AI艺术展也向公众开放。

大学生AI艺术展设AI交互展区、AI影音展区、AI企业展区、VR沉浸式影院、中小学生AI艺术展五大分区,将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开启为期一个月的科技美学之旅。

沉浸体验引燃观展热潮

走进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B1层展厅,仿佛步入一个科技与艺术交融的奇幻世界。在AI交互展区,观众们排队体验《甲骨遗韵》项目。

“我们借助TouchDesigner引擎与MediaPipe手势识别技术,让静态的甲骨文字符变成了可‘触摸’的动态交互对象。”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王汝涵介绍,观众通过手势解构字形,在虚实交融中体验“观物取象”的造字智慧。

观众张先生体验后感叹:“通过手势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对话’,这种体验太震撼了!科技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不远处,《物种觉醒》展台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广州美术学院王培生创作的智能小车在虚拟戈壁中追逐着AI生成的“太阳”,却不知自己身处一个虚拟世界。

“作品探讨了人与AI、真实与虚拟的关系。”王培生说,“就像我们人类在数字时代,有时也可能会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这一作品引发观众对数字时代真实感知的深刻思考。

《情绪指挥家》展台则成为了上班族的解压宝地。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的创作者谭蒴介绍:“在当代快节奏社会背景下,我们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数字化的沉浸解压空间。”

参观者李女士体验后表示:“通过音乐疗愈与互动艺术,确实让人感到放松和舒缓,这是一个很好的情绪释放渠道。”

三个特别单元展示校企共创成果

本次展览特别设置了企业合作展区,展示了即梦AI、可灵AI、生数ViduAI三大平台与青年艺术家的共创成果。

在即梦AI动画特别单元,上海戏剧学院赵敏的《金鱼,回到海的尽头》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探索与归属的童话故事。“我们总会在某个瞬间对世界充满向往,但最终都会明白,家的温暖就像海洋的怀抱。”赵敏说。

可灵AI科幻特别单元则展现了对未来的想象。中国传媒大学黄柏畅的《MA则A》探讨了数字与现实的模糊边界:“当AI能够解析海量影像数据并习得‘母亲’这一概念时,它能否真正生发成关于‘母亲’的意识?”

这一问题引发了许多观众的深思。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同学表示:“这部作品让我思考了AI与人类情感的边界,科技的发展速度确实令人惊叹。”

生数ViduAI国风特别单元聚焦东方美学与AI的结合。北京电影学院王行健的《溯洄记》灵感来源于《太平广记》《子不语》等中国古典志怪作品,视觉上融合了写意水墨画的风格。“我们探索新媒介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以及东方哲学思想的融合。”王行健说。

企业展区负责人表示:“这三个特别单元是我们与三大平台深度合作的成果。借助他们的技术支持和青年创作者的想象力,我们希望大家切身感受到,AI正在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伙伴。”

青年创作者展现才华创意

在影音展区,来自全球高校的60余部艺术精品正在轮番展映,这些从近1600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作品,展现了青年创作者的无限创意。

北京电影学院杜雨轩的作品《RunAwAy》讲述了一位杀手在林间跟踪女孩,自己却成了“别人”的猎物的故事。紧张的剧情配合AI生成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全心沉浸其中。

中国传媒大学的《出埃及记》则以黑色荒诞喜剧的形式,探讨了人与AI的关系。影片中,AI角色被迫重复出演连人类自己都不愿扮演的角色,开始背弃程序,逃离剧本。“如果没有被编写好的结局,他们究竟要走向何方?”创作者李骏辉的提问发人深省。

北京师范大学的《被你遗忘的那只蝴蝶》AI音乐专辑,融合了摇滚、民谣、电子等风格,并加入了琵琶、古筝、箫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我们运用多种AI进行创制,讲述包含自我和解、初心、情感与情绪等多个故事。”创作者刘迅豪表示。

展览中还特别设置了绘本展区。北京林业大学的《漫游山园》通过绘本艺术形式,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的“三山五园”进行文旅科普宣传推广。“绘本以妙音天女与小狐狸在乐声的引领下漫游三山五园的历程,从时间和空间不同角度展现三山五园风景、人文、历史等文化背景。”北京林业大学学生郝欣羽介绍说。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2日,市民可免费参观,无需预约。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创作者交流活动,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才华、交流创意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