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不平的路面变得平整、脏污的墙面换新颜、杂乱的电线“隐身”不见、多了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从海淀区城市管理委(交通委)了解到,2025年是海淀区新一轮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收官之年,通过“整治顽疾—巩固成果—优化效能”治理闭环,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风貌特点再提升,精心规划设计“一街(巷)一策”实施方案,三年累计打造上地街道信息产业基地片区、学院路街道地大展春园夹道、香山街道买卖街等40条精品街巷、345条优美街巷、159条达标街巷。一条条街巷焕然一新,颜值与品质并存,让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为科技园区打造新风景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已成为重要的科技产业集聚区。但随着企业不断入驻、人流持续增加,交通拥堵、环境品质下降、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上地街道以“补功能短板、增开放空间、优绿化布局、应百姓诉求”为目标,着力提升街区形态与城市品质,成效显著。

上地街道将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周边2.3平方公里范围纳入背街小巷重点提升区域,覆盖上地四街、五街、六街、八街及开拓路、创业路等多条背街小巷。

改造以“生态、共享、绿色、活力”为设计理念,通过理顺交通流线、美化绿化景观、增设街心花园、推动“开墙透绿”等具体措施,系统性重构街区生态、出行、服务和空间四大系统。改造后,原先被单位“独享”的庭院绿化转变为面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景观,拓宽了人行步道和城市绿地,也显著缓解了道路拥堵。

如今走在上地片区,以往拥堵杂乱的背街小巷变得通畅有序,街心花园、休闲座椅等新型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企业员工和周边居民交流休憩的“活力角落”。园区绿化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形成“绿荫如盖、繁花似锦”的新面貌,为城市注入勃勃生机。

高校文化特色融入街巷

背街小巷虽“背”且“小”,却关乎大民生。在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中,区城市管理委(交通委)聚焦重点街巷,对人员流动大、商户集中、学校商场周边等区域加大管护力度,切实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打造居民认可满意的宜居街巷。

地大展春园夹道作为连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家属区和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的道路,全长410米。此前存在多处民生痛点:铁艺围栏锈蚀破损,共享单车随意停放,墙面脏污陈旧,行人通行体验较差。为解决居民诉求,学院路街道以问题为导向,将上述事项全部纳入改造清单,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微更新”,旨在实现惠民利民的“大效益”。

在整体风格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夹道依据位置与功能划分为三大主题段落:北段为静谧生活区,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南段为漫步生活区,优化通行与休闲体验;中段则利用原有闲置空间打造为“地质文化长廊”,形成集休闲游憩、社交互动、地质科普于一体的综合功能空间。街道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协同合作,以“地质地貌”和“地质实习”为主题,创作了多幅色彩鲜明、通俗易懂的科普墙绘,向社区居民生动展示了地球科学魅力,凸显了学院路街道高校文化特色。

现在,走入焕然一新的展春园夹道,整洁平整的地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规整有序的停车区相互映衬,成为学院路地区又一处彰显高校文化与城市更新相融合的典型范例。

古韵融合民生需求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也是居民生活最鲜活的舞台,背街小巷治理需“好看又好用”,在治理过程中,要注重完善便民服务和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幸福感。

香山街道买卖街是游客前往香山的重要通道,东起杰王府路、西至香山公园东门,全长600米,如今正以统一和谐的仿古风貌和全面提升的基础设施迎接八方来客。

整治前的买卖街,虽游人如织,却长期受各类环境问题困扰:路面破损、牌匾参差不齐、架空线杂乱、建筑外立面陈旧,影响街区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对此,香山街道组织实施买卖街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工程,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街区品质。工程累计铺设沥青行车道及胡同透水砖人行道1500平方米,全面提升出行舒适性与安全性;实现架空线入地,拆除多余电线杆。沿街建筑立面——广告牌匾、门窗、屋檐、墙面、台阶等,均按统一仿古风格进行提升,既再现传统风貌,也尊重商户个性化需求,避免“千街一面”。在突出仿古基调的同时,注重融入香山本土文化元素,保留原有商户特色陈设,致力于打造一条既有历史韵味、又充满城郊生活气息的特色街区。

如今,走在新铺的透水砖步道上,可见灰砖青瓦、整齐的匾额,整条街风貌协调,古意盎然,不仅提升了香山景区的整体游览体验,也切实改善了居民和商户的生活、经营环境,实现“面子”美观、“里子”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