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前夕,团城演武厅一改往日的静谧肃穆,在皎洁秋月与璀璨灯影的交织下,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会:“月映城垣·非遗奇境”——海淀中秋文化活力之夜。活动旨在深度活化历史文化遗产,创新传承非遗技艺,赋能夜间文旅经济,为市民及青少年奉上一场融汇古今、动静结合的中秋文化盛宴。

  非遗变成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中秋佳节承载着人月两圆、家国同庆的深厚文化内涵。在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团城演武厅举办中秋主题活动,恰如一场“时空对话”。当古老的城垣建筑群映照在圆月之下,当沉寂的演武场回荡起非的韵律,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在此刻进行交融。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此次活动是推动“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实践,通过将传统节日、非遗技艺与文物空间有机结合,不仅让古老的团城演武厅在节日中焕发新的活力,更实现了文物保护利用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性融合,为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生活体验。

  活动的第一篇章“非遗传承·巧手月”在团城内广场热烈展开。现场精心设置了多个互动工作坊,将静态的非遗展示转化为动态的、可参与的文化体验。面人制作区,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将彩色的面团捏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曹氏风筝工艺工作坊前,家长与孩子一同学习风筝的扎制与绘画,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彩塑京剧脸谱区,一笔一划的勾勒中,国粹的魅力悄然浸润心田。此外,制作香包、扎灯笼、彩绘、拓印等亲子手工,以及投壶、射箭、抖空竹、皮影戏等传统游艺项目也吸引了大量家庭和青少年参与。

  在非遗活动现场,40余位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也快速融入了这份独特的文化氛围。在深入了解团城演武厅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后,他们开启了非遗体验之旅。绳结、做风筝、颖拓艺术……古老技艺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一位泰国学子迷上了绳结艺术,在反复练习中,不仅编出作品,更学会了“绳结”二字标准的中文发音。

  非遗互动播撒“文化种子”

  随着暮色渐深,活动进入第二篇章“古韵新声·戏芳华”,主场地转移至演武厅前广场。在古朴庄重的历史建筑环抱下,精彩的非遗演出接连登场。刚劲有力的翰林院五虎棍、灵动喜庆的舞狮、妙趣横生的抖空竹、神奇莫测的古彩戏法迅速点燃了现场气氛。

  随后,经典戏曲节目轮番上演。《金猴献瑞》作为经典的“猴戏”,以其热闹的武打、精湛的技巧和吉祥的寓意,瞬间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美猴王更是走下舞台,与现场的青少年亲密互动。非遗绝技“翰林院五虎棍”让现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直观感受到传统武术的磅礴气势。

  “当美猴王过来和我击掌的时候,我太开心了,他好厉害!”一名刚与演员互动完的小男孩激动地说。他父亲表示:“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里,看真实的表演,和演员有真实的交流,这种体验是剧院甚至课堂都无法比拟的,这对他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有帮助。”

  北京美华彩苑外国语幼儿园的带队老师贺小军一直在现场组织孩子们参与各项活动,她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学前教育。今天这场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范本。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展现出的好奇心、参与感和获得感,是超乎预期的。在这里,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而是立体的、可触摸的、有温度的体验。这无疑是在他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的一颗最珍贵的文化种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非常深远。”

  活动的尾声“满城·共话团圆”在团城城楼上温情上演。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与者们有序登临城楼,凭栏远眺。此时,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清辉洒满古老的城垣。大家分享着月饼,聆听着与明月相关的诗词诵读,讲述着嫦娥奔月等美丽传说,齐唱起熟悉的中秋童谣。此情此景,营造出温馨宁静、和谐美满的浓厚节日氛围。

  擦亮三山五园文化金名片

  本次“月映城垣·非遗奇境”中秋文化活动整合了多方资源,形成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合力。活动设计充分考虑了各年龄层尤其是青少年和亲子家庭的需求,实现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此外,海淀区融媒体中心也进行了全程立体化报道,通过现场探访短视频、图片直播等多种形式,有效扩大了活动影响力,让未能亲临现场的市民能“云”这场文化盛宴,进一步提升了三山五园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此次活动由北京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海淀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并得到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美华彩外国语幼儿园等单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