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谚有云:“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金秋时节,海淀区六郎庄公园的京西稻种植区已然铺就金色画卷,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轻舞,将丰收的喜悦满满漾开。

10月25日,海淀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携手阳光友谊社区青年汇,热情邀请高校青年走进六郎庄稻田,共同开启“寻味京西稻 共赴青春耕读约”收割实践活动。作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拉紧校地联动纽带的有力举措,亦是2025中关村开学季“一街(镇)一品”的特色篇章,这场活动正以青春之力,为金黄稻田注入鲜活动能。

原北京市海淀颐和农工商公司党支部书记高喜斌以“历史溯源+文化解读”的方式为高校青年开启专题讲解。从京西稻作为海淀非遗,串联三山五园文脉、绘就“山、水、田、园”生态画卷的独特意义,到现代农业技术如何为传统种植“焕新”,让老稻种在田埂间长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模样,于层层递进间,让“皇家贡米”跨越宫廷与民间、衔接传统与现代的传承故事,深深印在高校青年心中。

讲解结束后,高校青年满怀热忱扎进金色稻浪。田间“老把式”们手把手开展教学,从镰刀安全用法、收割标准姿势,到稻穗捆扎技巧与田间防护要点,一一细致叮嘱。随后,青年们俯身握镰,循着指导兴致勃勃躬身劳作,每个割、拢、捆的步骤都认真落定。田埂间,镰刀割稻的“唰唰”声与欢笑声缠在一起,织就成秋日里鲜活的丰收乐章。当一捆捆饱满稻穗在手中成形,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实打实的满足与自豪。大家直言,这场收割不仅让自己摸透了农耕劳动的辛劳与分量,更触碰到了新时代乡村的蓬勃脉动,真切把劳动之美、收获之悦揣进了心里。

于高校青年而言,这场京西稻收割不只是一次劳作——弯腰割稻间,他们亲身体会农耕的艰辛、感知粮食的可贵,让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然融入心间;俯身拾穗时,指尖轻轻触碰到非遗文化的温度,对本土京西稻的认同、归属与自豪感,也随丰收的喜悦一同生长。

从清代康雍乾三代帝王百三十余年的匠心培育,到如今承载着沉甸甸历史文化记忆的农耕明珠,京西稻本身就是一部活态的文化史书。而青年恰是这部史书的“新执笔人”,唯有走进稻田、触摸稻穗里的文化脉络,才能真正读懂传统的价值与温度,让古老基因在青春脉搏里跳动出新节奏。

下一步,海淀镇将深耕辖区文化沃土,以六郎庄京西稻这一农业文化“活化石”为桥梁,精准对接高校学生的文化感知与劳动实践需求,主动嵌入2025中关村开学季“一街(镇)一品”特色活动版图。通过搭建“农耕遗产传承+校地青年联动”的融合平台,带领高校青年用汗水滋养文化根脉、以实干书写传承答卷,为京西稻这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添上青春力透纸背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