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海淀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内思想激荡,以“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为主题的海淀区教育大会成功举办;10月11日,海淀区教育工作座谈会接续召开,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再谋新篇。作为海淀区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生态的关键力量,海淀区科协迅速对标会议精神,立足“四服务”职能,以青少年科普教育为切入点,以品牌赛事为抓手,以“十五五”规划为蓝图,从组织建设、资源链接、人才培育三个维度发力,推动高端科技资源向基础教育下沉,打造“科普筑基、赛事搭台、产业赋能”的特色发展路径。

对标会议精神锚定“三个聚焦”构建科普教育新生态

海淀区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坚持教育立区、科技强区、人才兴区”,教育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强调“推动学校教育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区科协作为连接科技与教育的桥梁,积极把会议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让高端科技资源成为青少年成长的“营养剂”,让科普工作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黏合剂”。围绕这一目标,区科协确立“三个聚焦”工作方向,全面推进科普教育落地。

首先是聚焦思政引领,筑牢科技报国思想根基。20多年持续开展的“海淀创新大讲堂”与“基层科普行”活动,已成为区科协思政引领的“金字招牌”。活动累计邀请院士、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超千人次,走进机关、学校、社区开展科学家精神和中关村精神讲座,覆盖青少年超50多万人次。

9月份,海淀区科协品牌活动“海淀创新大讲堂”科普系列讲座走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小学,特邀清华大学老科协专家,为该校300余名六年级学生带来两场精彩科普课。9月16日,王坦副教授以《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中的伟大智慧》为题开讲。他聚焦都江堰与赵州桥两大千年“超级工程”,用生动语言拆解其中科学奥秘。“以前听说过都江堰水利工程,没想到有这么深奥的科学道理,收获满满。”一位同学说。9月23日下午,庞东明高级实验师带来“走进梁思成——用建筑承载使命”讲座。他以“求学—考察—设计—育人”为脉络,系统讲述梁思成先生留洋归国后,深耕古建筑测绘、领衔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奠基中国建筑教育的学术人生。“这种科普系列讲座不仅让孩子学习到了课本以外很多知识,还引导学生感悟科学家精神,点燃了他们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探索热情。”学校一位老师说道。

在向青少年普及科技知识的同时,科协更注重对青少年的精神引领。为此,区科协组建了由院士担纲的“海淀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在中小学校开展“我的科学梦”主题分享,引导青少年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为展现共和国院士的学术贡献与家国情怀,区科协自2019年开始策划拍摄《印迹》院士精神微纪录片,现已拍摄28部,记录了“两弹一星”元勋等院士们的“奋斗印迹”,也成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生动教材。

其次是聚焦组织建设,织密科普服务网络。基层科协是科普工作的“神经末梢”。截至2025年,区科协已批复成立153家企业、园区/楼宇、院所科协,其中包括清华科技园、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等14家园区科协;30家中小学校及学区科协实现重点学校全覆盖;29家街镇科协打通社区科普“最后一公里”。

近日,2025年海淀区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走进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邀请北京思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普讲师开展“深蓝利剑-中国军舰”主题科普活动,100余名学生通过“知识讲解+实践操作”的形式,沉浸式感受中国海军发展历程,并对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树立了强烈自豪感。截至目前,2025年区科协已经面向海淀区各中小学,各街镇、委办局、企事业单位等的五类人群,开展海淀创新大讲堂和基层科普行300多场面对面科普讲座或交流实践活动。

第三是聚焦资源链接,协同打造科教共同体。海淀区拥有162家国家、市、区级科普基地,100多家国家市级专业学协会,18家院士工作站,集聚了30多所985、211、双一流高校,以及众多国际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区科协发挥科协组织上下协同优势,积极链接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协力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基地”的协同育人模式。

在2025年新春科技庙会上,这一模式成效显著。70家科技企业带来百余个AI应用体验场景,“科普潮声”板块邀请专家学者与网络大V直播讲解,33万余人次参与,央视《新闻联播》两次进行报道。

创新工作模式优化人才服务助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区科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开展各项人才工作,在加强人才思想政治建设、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建立用才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海淀区的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2025年上半年,在聚焦党建引领,加强人才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区科协充分利用中关村论坛、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科技活动契机,广泛宣传党的人才工作相关思想和部署。同时,深入基层,走访30多家科普资源单位,了解科技工作者需求,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成长平台。

在注重人才培育,助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方面,区科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于人才荐育工作。实施人才托举工程,积极争取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相关资源,大力举荐优秀科技人才、项目,累计数百人次或项目获得科协系统人才表彰或支持。连续3年实施海淀区科协金桥工程,评选出55个优秀青年团队科技创新项目,搭建起科技工作者创新成果与产业转化应用之间的坚实桥梁。一位项目负责人表示,“区科协搭建的交流平台为我们对接产业资源打开了大门,项目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解决了我们早期研发‘第一桶金’的难题。”一位聚焦医药健康领域的青年骨干坦言,“这笔启动资金对我们这样的小型研发团队至关重要,使我们能更快地将实验室成果推向中试,增强了团队持续创新的信心。”

同时,在建立用才机制,赋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区科协积极发挥基层科协组织作用,为科技人才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聚焦人工智能赛道,举办AI青年创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等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众多院士专家、业界大咖分享交流,为青年人才提供了与顶尖人才对话的机会,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此外,还通过加强调查研究,报送多篇高质量专家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接下来,区科协将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模式,优化人才服务,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持续贡献科协智慧和力量。

青少年科普教育“赛事+研学”激活青少年创新潜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关键在‘人’,核心在‘培养’。”区科协将青少年科普教育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打造品牌赛事、开辟研学路线,为青少年搭建“从兴趣到实践、从创新到成长”的阶梯。

以近期正在筹备的海淀区青少年机器人科普竞技活动为例,力求通过前沿科技“零距离”,促进产教融合“深一度”。

2025年海淀区青少年机器人科普竞技活动将于近期在人大附中举办。作为已连续开展20余年的品牌活动,今年的大赛在项目设置、资源整合、人才培养上全面升级,预计覆盖区域内100多所中小学的青少年。从单一竞赛演变为集科普、创新、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形成“教育奠基,人才驱动,科技引领,产业赋能”的模式,成为落实国家战略、践行区域使命、助推科教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淀区科协动员了40余家海淀区内外科普科教企业、学协会、高校院所参与,其中清华大学有关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加速进化、思状科技等企业提供专业设备与服务,形成“全链条支撑”格局。

此外,针对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区科协策划了多场具有节点意义的大型科普活动,例如:科普之春、中关村论坛户外高端科普配套活动、科技周、科普月等。同时配合区文旅局和文旅集团,提供可供研学的科普基地、科技馆场所、企业科技展厅等资源,通过学知行结合帮助青少年树立科技报国远大理想,训练科学思维,厚植青少年科学素养。

谋划“十五五”助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海淀区科协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依法开展各项科普工作,开创海淀科普工作和科普事业新局面,推动海淀区全民科学素质持续领先上走在全国前列。围绕这一目标,研究提出“十五五”海淀区科协科普规划建议,在夯实基层基础、做优科普品牌、发展科普产业、善用高端资源和加强合作交流五个方面发力。

夯实基层基础方面,持续推动重点产业园区、领军企业科协、中小学科协组织建设,提高科协组织覆盖面和服务水平,赋能海淀科创科教工作领先发展。在做优科普品牌方面,持续深化创新大讲堂与基层科普服务行动。强化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好全国科普月、科技工作者日、海淀新春科技庙会等重要节点科普活动。在发展科普产业方面,充分发挥海淀科普产业资源优势,推动出台区级科普产业政策,设立科普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率先在发展科普产业赛道上走在全市全国前列。在善用高端资源方面,要加强与驻区全国、市区学协会联系,擦亮《海智问策》专家建议品牌。助力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更加注重院士资源,加大区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作用,强化海淀科技自立自强占先优势。在加强合作交流方面,构建多元主体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跨领域、跨区域、跨行业、跨类型的合作,拓展海淀科普产业市场,深化京津冀等对口支援合作地区共建,打造科创科普资源共同体,强化交流传播。

海淀区科协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实践,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