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海淀北部,上庄镇千亩京西稻田翻涌着金浪,微风拂过,稻香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漫过田埂。不远处的稻香小镇里,“刹那·稻田”音乐季的余韵尚未消散,孩子们围着稻草人奔跑,老人们坐在田边长椅上回忆往昔——这幅“田美、人和、业兴”的画卷,正是上庄镇以“稻香花海”为魂,深耕产业、生态、文化领域,从“美丽田园”向“文化高地”华丽蜕变的生动缩影。
从2019年首届“稻香花海”灯光节点亮乡村夜空,到如今成为集农耕体验、非遗传承、文旅消费于一体的特色品牌;从传统农业镇的“慢节奏”,到国际医谷、“一镇一园”崛起的“加速度”,上庄镇用六年时间,将“春种秋收”的农耕智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让千年京西稻的香气,飘向了更广阔的未来。
党建领航红舟守护稻香飘
“要让稻香花海长得好,首先得‘红根’扎得深。”上庄镇党群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潘磊的这句话,道出了“稻香花海”品牌发展的核心逻辑。近年来,上庄以多举措强化基层党建,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是以正在建设中的“红舟党建基地”为核心,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嵌入“稻香花海”全链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用红色引擎守护金色稻浪。
据介绍,“上庄红舟党建阵地”展览序厅,以大型浮雕和多媒体展示上庄镇的地理风貌与人文底蕴开篇,同时展示党的光辉历程轮廓,点明“党建引领,上庄发展”的主旨。这个年底建成的展厅占地800平方米,不仅是党性教育的“课堂”,更是上庄党建与产业融合的“展示窗”。
为了让“红根”扎得更牢,上庄镇量身定制了“育苗计划”。2023年9月,何颖通过选拔,成为罗家坟村的书记助理,此前她对农业方面工作并不了解。“刚上任时,村民问我‘姑娘,现在农业大棚有什么补贴政策’,我都答不上来。”何颖笑着说。如今,她不仅跟着老党员学习各种农作物种植技术,还熟知各种农业补贴政策。做书记助理两年来,她帮助村民解决不少疑难诉求事件。像何颖这样的年轻干部,“育苗计划”已培养17名,覆盖全镇16个保留村,他们活跃在党建宣传、环境治理和文体活动组织、群众诉求收集的一线,2024年累计协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38件。
“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则让党建与群众需求实现了“同频共振”。2024年初,馨瑞嘉园社区7号楼的居民发现,外墙保温层出现脱落现象,碎块时不时往下掉,“路过都得抬头看,生怕被砸到”。社区党支部书记林艳没有“拍板定方案”,而是立刻“吹哨”区房管局、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开了三场议事会。“有人说要尽快修,有人担心维修费太高,还有老人提出施工时要保障出行安全。”据居民张女士回忆,最终大家达成共识:用住宅公共维修资金,分阶段施工,避开早晚高峰。2024年9月,维修工程完工,居民张大爷对彻底修缮好的7号楼破损外立面墙高兴点赞:“商量着办,办得暖心!”
这种“党建+服务”的模式,还延伸到了产业项目中。近日,在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医谷的建设现场,党员干部们正在忙着对接企业。“我们成立了‘国际医谷项目专班’,专门对接企业需求。”上庄镇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办公室副主任张金凤说,截至2025年10月,国际医谷已吸引26家意向企业,其中已经签署战略协议和意向协议5家,“红色堡垒”成了企业落地的“定心丸”。
产业筑基稻香田里结金果
上庄镇京西稻保护性种植区成型、“稻香花海”农文旅品牌出圈,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上庄镇股份经济合作联社董事长王海清。
自2007年起,王海清便敏锐地抓住京西稻“品种保护”与“产业活化”两大核心,率先探索京西稻的传承与经营新路径:他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租赁的方式,逐步打破过去散户零散种植的碎片化格局,推动京西稻向集约化、标准化种植模式转变,为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了根基。2015年上庄镇成功创建京西稻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北部拓展区),并推动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王海清18年的耕耘和坚守,让这片稻田由原来的小而散、质效低,变成如今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并赋予其深厚的文化价值,让“稻香花海”焕发生机。
“这稻种是‘京西稻3号’,比老品种抗倒伏,米香味还浓,产量稳定。”近日,在上庄镇京西稻保护种植区的田埂上,87岁的李增高弯下腰,轻轻拨弄着稻穗,并捏一捏稻穗,眼神里满是珍视。
作为京西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退休后在上庄种了20年稻,培育的“京西稻3号”,如今已成为“稻香花海”的“当家品种”。
上庄镇的“京西稻”产业发展,始终围绕“传统农业+科技产业”这颗核心“种子”展开。在京西稻智慧农场,物联网设备成了“新农具”:田间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将数据传到云端,进行智能农机管理、农场综合运营管理,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作业的“分析过去、管理现在、决策未来”。王海清介绍,智慧农场可节省30%以上的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并增产10%-15%,主要作业环节节约人工80%。
文旅产业让“稻香”变成了“流量”。10月6日,为期两天的“刹那·稻田音乐季”启幕。这场以“稻田·自然疗愈”为主题的文化盛宴,不仅为广大市民朋友带来了一场独特的秋日体验,更展现了上庄镇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成果。活动突破单一演出模式,创新打造“五感沉浸”体验空间。除了舞台演出,市集还汇聚四十余家优质摊位,原创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琳琅满目;艺术工作坊开设扎染、陶艺等体验课程;疗愈工坊提供身心放松服务;放空区铺设草坪野餐垫与阅读角,全方位满足市民多元需求。
“这是我第一次在稻田里听音乐会,太特别了!”现场一位游客小吴说。“我们要让京西稻不仅能‘吃’、能‘看’、能‘玩’,还能‘创’。”上庄镇党群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海淀区教育大会发布的“十大课堂”之一,未来还将推进“稻田研学基地”建设,与海淀区内外的中小学合作,开展“插秧体验”“稻文化课堂”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京西稻的历史与价值。
生态绘底绿水映得花海美如画
“以前这条河是‘臭水沟’,夏天不敢开窗,现在水变清了,还能看到小鱼游,傍晚来散步的人特别多。”家住上庄镇的王先生指着眼前的河道感慨道。近年来,上庄镇在河湖治理方面,取得扎实成效,全面推进“河长制”,持续净化河道水系,维护上庄片区生态循环水网,形成“两横四纵、南北循环”的水系,提升了上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让水系重焕生机,为群众打造了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长廊。
生态是“稻香花海”的底色,上庄镇从“田、水、林、湿”四个维度,守护这份“绿色财富”。在农田保护上,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实施京西稻种植区土壤改良工程,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改良后的土壤更肥沃,稻子长得更壮,米饭的口感也更好。”海淀区京西稻文化研究会原会长杜振东说。
基础设施的完善,让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今年上半年,沙阳路上庄段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通车,这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全长6.4公里。从原来的“两上两下”拓宽为“三上三下”,还新建了13.3公里雨水管线,实现雨污分流。“以前从上庄到公司要40分钟,现在25分钟就到了,通勤方便多了。”企业员工成先生说。除了沙阳路,上庄路北段(二期)也于今年6月通车,镇域道路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上庄蓄涝区的规划,则让“生态安全”与“文化体验”实现了双赢。规划统筹总面积约110公顷的蓄涝区和周边地区一体化规划设计,平时作为下沉绿地和广场,市民可以在这里散步、野餐,欣赏“水岸稻花”景观;汛期则能蓄滞雨洪,保障故宫北院区及周边地区的防洪安全。
“我们还会在蓄涝区周边布局文创商店、咖啡屋,结合纳兰文化,打造‘文化交往空间’。”上庄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庄蓄涝区将区域防洪安全摆在首位,保障上庄蓄涝区符合规划标准的蓄水量,消纳因城市发展产生的涝水蓄滞需求,保障李家坟村、故宫北院区及周边地区的水安全。
文化铸魂“稻香花海”成名片
“这个‘肥燕风筝’要先扎骨架,再糊绢面,最后上色,每一步都不能急。”在曹氏风筝工坊里,第三代传承人马年礁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近日,北京科技大学华韵铸鼎鸢韵传薪三下乡实践团走进曹氏风筝工艺坊,通过沉浸式学习风筝制作技艺、开展多维度宣传推广活动,为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青春活力。
上庄镇的文化铸魂,始于“稻香花海”品牌的迭代升级。2019年,首届“稻香花海”灯光节惊艳亮相,19.5万游客在春节期间赶来,看稻田里的灯光秀、逛冰雪嘉年华;2023年,品牌重启,加入文化艺术节、稻田马拉松,让“稻香花海”从“单一活动”变成“系列IP”;2025年,“刹那·稻田”音乐季的推出,更是让品牌有了“文艺范儿”,中央、市区媒体纷纷报道,“上庄稻香”的名气越来越大。
非遗活化传承,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在京西皮影非遗园,50亩的园区里有5个主题艺术馆、5个剧场,2024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被市文旅局评为“京味文化体验基地”,成为上庄镇非遗名片和公共文化亮点之一。传承人王丽娟带领团队,创新编排了《京西稻的传说》皮影戏,讲述京西稻的历史故事,线下已经演出五百多场,吸引5万人次观看。
“我们还会走进村居,给老人和孩子演皮影戏,2024年去了上庄镇25个村居,演出56场。”王丽娟说,京西皮影非遗园还为《纳兰擒鳌拜》剧目开发了“纳兰皮影”体验项目,游客可以亲手制作皮影人,让更多游客感受非遗传统文化。
纳兰文化的挖掘,则为“稻香花海”增添了“书香气”。上庄镇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家族的封地,这里有着纳兰家族的庄园、墓地和家庙等诸多宝贵的古迹遗存。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兰”文化是海淀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汉民族融合的文化结晶。2015年,在海淀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北京市海淀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落户上庄,旨在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保护古迹遗存、传承和发扬纳兰文化,将“纳兰文化”打造成北京市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名片之一。
深耕细作写春秋沃土生金开新局
“‘稻香花海’不只是一个品牌,更是上庄人的精神图腾。”上庄镇党委书记陈培宇在接受采访时,语气坚定,“它的精神内核是‘坚守初心、勤奋耕耘、共谋发展’——坚守对农耕文明的敬畏,用勤奋把稻田变成‘金土地’,靠大家的力量把上庄建设得更好。”
六年深耕,上庄镇用“稻香花海”书写了精彩答卷:党建引领让基层更牢,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亿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均年度所得3.84万元;产业融合让发展更快,国际医谷、“一镇一园”成为新增长极;生态保护让环境更美,“两横四纵”水系、翠湖湿地绘就“绿色画卷”;文化传承让底蕴更厚,非遗、农耕文化焕发新活力。
“未来,我们会继续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产村融合发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大重点任务,把京西稻的元素融入城市建设,让稻香小镇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新地标。”陈培宇说,“我们还要让‘稻香花海’的精神,融入每一个上庄人的心里,大家一起把这片沃土种得更肥,把日子过得更好。”
这片孕育了千年京西稻的土地,正以“稻香花海”为帆,载着上庄人的期待,驶向更广阔的未来——这里有稻浪翻滚的田园风光,有科技赋能的产业活力,有非遗传承的文化温度,更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海淀北部徐徐展开。(海淀报 记者 赵磊)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