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翻书设备真神奇!轻轻挥手就能换页学知识!”近日,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百旺校区教学楼内欢呼声此起彼伏。当天,海淀区环境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在此正式落成启动,通过科技感十足的互动设备与生动有趣的科普讲座,为青少年打开探索“环境与健康”的全新窗口,也标志着区域青少年环境健康科普教育工作迈入新阶段。

科技赋能 让科普“活”起来

启动仪式上,各方代表的发言勾勒出基地建设的初心与蓝图。中关村第二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郝新怡率先分享,从校园里的中草药植物角到气象站,从生态环境主题活动到科技社团,她细数学校在环境科技领域的教学实践与特色,让在场者看到基地落地的“肥沃土壤”。

“海淀区正推进环境健康管理试点,这个基地就是要把专业知识变成孩子们能摸、能玩、能懂的内容。”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建科的话,点明了基地建设的核心目标。随后,中科科技培训中心科学教育部主任齐明锐分享过往生态科普案例,为基地运营提供经验参考。

“抢答开始!”启动仪式刚结束,环境健康知识抢答设备前就排起了长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郭凌川老师刚说完题目,孩子们便争先恐后按下抢答键,答对的同学举着“碳小海”定制文具,脸上满是自豪。不远处,两台非接触式翻书设备前也围满了人,孩子们挥手“翻页”,在《秒懂生态环境与健康》的动画与图文里,轻松读懂“空气质量如何影响健康”“垃圾分类有哪些学问”,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悟”的科普新体验。

“原来极端天气增多和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听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朱颖老师带来的“气候变化与环境健康”讲座,小学生们恍然大悟。讲座里,朱颖用“夏天越来越热”等孩子们熟悉的案例,将复杂的气候知识及其对生态环境、居民健康的具体影响讲解地通俗易懂,不仅拓展了同学们的环保认知,更倡导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

实践浸润 让环保理念生根发芽

走进中关村第二小学百旺校区,环境教育的痕迹随处可见。教学楼旁的中草药植物里,植物长势喜人,这是学生们的“小基地”;气象站同样由学生自己负责,每天记录气温、风力,数据还会变成课堂上的科学素材;就连校园里的果树一条街,都成了“生态实践课”的现场——春天观察开花,秋天采摘果实,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自然的规律。

“我们的经纬社可是‘明星社团’!”中关村第二小学党委书记倪百明笑着介绍。这个以“保护地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社团,常年组织小种植、小养殖、环保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切身的体验。“从低段的博物课程,到中段的实践课科学盒子,再到高段科学公园学生小课题研究项目,中关村二小百旺校区把环境教育融入了全学段课程。”倪百明说。

“首个基地今天落地,第二个计划明年建成!”余建科透露,海淀区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正稳步推进,除了建设科普基地,此前还通过“海淀马拉松、生态文明课程进校园”等活动开展宣教,推动环境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根到孩子心里。”倪百明表示,接下来学校会进一步打造环境教育精品课程,组织更多科普活动,还会联动家庭、社区,让环保实践走出校园,不仅要让孩子自己践行环保,还要成为“小小宣传员”,带动全社会关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