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位的规划真得很实用,现在停车方便多了。”在海淀区中关村ARTPARK大融城附近某科技企业上班的职工张先生说道。

为畅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日前,海淀街道以大融城周边为试点,通过科技赋能、空间优化、全域延伸的三步走策略,构建起精细化交通综合治理体系,为商圈交通治理提供有效范本。

作为区域商业核心,中关村ARTPARK大融城(以下简称“大融城”)周边常年面临人流、车流高度密集的交通压力,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通行秩序混乱等问题一直是城市管理的“硬骨头”。针对大融城周边共享单车“随停随走、堆积拥堵”的治理痛点,海淀街道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引入蓝牙道钉电子围栏技术,实现共享单车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这一系统通过“高位嗅探设备+蓝牙道钉”的组合模式,在商圈重点区域划定规范停放区,施划白色停车线框并嵌入蓝牙道钉,形成虚拟电子围栏。同时,海淀街道建立后台实时监控机制,一旦发现某一围栏内车辆饱和,第一时间通知运营企业进行跨区域转运,确保“有位可停、有车可骑”。实施首月,大融城周边共享单车乱停率下降80%,步道通行效率提升明显。

“以前一出地铁站就犯愁,共享单车把人行道堵得严严实实,得在车缝里找路。”市民张先生感慨道,“最近变化真得特别明显,车子都整整齐齐停在了白线框里,路口不堵了,通勤心情都变好了。”

据了解,此次大融城规范施划停放区面积共63878.7平方米,规范停放区内设置单车停车点7个,停车点总面积358平方米。在规范共享单车的基础上,海淀街道针对非机动车类型多元、需求各异的特点,推行“分类施策、分区停放”的空间治理方案,盘活商圈及周边闲置空间资源。通过实地勘察与多轮协商,海淀街道采用“向内挖潜+向外台调”的策略,在大融城广场周边腾退闲置区域,整合建成综合停车区,并按照“功能分区、需求适配”原则细化布局,沿商场主入口施划非机动车停车线,供市民自有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临时停放;在大融城广场南侧单独划定30个摩托车泊车位、东三街划定12个摩托车泊车位,配备清晰标识牌与防撞设施,解决摩托车乱闯乱停问题。

后续,海淀街道将按照“一站一策、一场一策”的原则,对辖区内其它点位开展专项治理,并在全街道范围内延伸精细化治理模式,实现“从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