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万元医疗费有着落了,还能一直在父母留下的房子里住下去,法院真是救了我的命!”拿到调解协议的那一刻,年近七旬的陈某热泪盈眶。这位身患胆管癌的独居老人,曾因父母遗产分割陷入“治病无钱、住房无着”的境地。如今,海淀区人民法院通过“调解+居住权”的创新方案,不仅为他解了燃眉之急,更彰显了海淀法院“1+3+X”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的实践力量。

三维发力织密护老安全网

“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司法新挑战,我们构建的‘1+3+X’体系实现了从法律适用到程序保障、再到社会协同的全链条护老。”海淀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副庭长林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三项核心举措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作为体系核心的“1”,即统一类案裁判尺度,为涉老案件划定了清晰的司法标准。海淀法院针对遗嘱继承、医疗服务合同等高频纠纷开展专题研究,不仅填补了“共同遗嘱”等裁判空白,更通过发布白皮书和《遗嘱订立注意事项》等司法指引,从源头减少矛盾发生。“比如在监护人案件中,我们统一依据民政部门的能力评估结果认定民事行为能力,确保裁判尺度一致,让爱老护老的价值观贯穿审判全过程。”林挚介绍。

“3”是指3项全过程优先保障机制,让司法服务的温暖触手可及。立案环节设立“涉老”快速标记通道,90岁老人起诉医院的案件中,诉服部门当场协调审判团队对接,实现权利保障与安全防护“双到位”;审判环节推行入户审理、现场调解,解决高龄老人出庭难题;执行环节采用“亲情纽带+柔性执法”模式,在赡养费追讨、房屋腾退等案件中化解对立情绪。全市首家“银发法官调解工作室”的设立,更凭借同龄沟通优势,让矛盾化解更高效暖心。

而“X”则指配套服务,将司法保护延伸至社会末梢。通过“护耆行动”送法进社区、开设法律援助窗口、配备无障碍设施等举措,为老年人提供全场景司法支持;导诉台的老花镜、急救药品,以及10类纠纷维权手册的印制,细节之处尽显司法温度。“我们通过‘两微八端’平台推送典型案例,就是要引导全社会形成爱老助老的共识。”林挚补充道。

“调解+居住权”彰显司法智慧

陈某的继承纠纷案件,正是“1+3+X”体系精准发力的生动实践。2024年,无配偶子女的陈某确诊胆管癌,急需用钱治疗,而父母留下的公管房因政策限制难以分割——母亲遗嘱将自身份额遗赠给原单位,父亲无遗嘱的份额需法定继承,生硬分割不仅价值缩水,更会让陈某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

“案件办理始终贯穿体系的核心思路:以统一裁判尺度为基础,用全流程保障提速增效,靠配套服务化解后顾之忧。”林挚回忆道。海淀法院在类案研究中发现,公管房分割易引发后续冲突,遂突破传统裁判思维,创新提出“调解+居住权”方案。最终促成协议:房屋归单位所有,单位支付337万元医疗费,陈某保留终身居住权。

这一方案既遵循了遗产处分原则,又破解了特殊房屋的分割难题,更兼顾了老人的医疗需求与情感寄托。“居住权制度在这里实现了非典型场景的突破,337万元让陈某获得治疗机会,而居住权保障了他对故居的情感依赖。”林挚指出,该案已入选北京法院涉老典型案例,为同类纠纷提供了可复制的化解范式。

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8月,北京法院审结涉老民事案件近3.8万件,案件类型涵盖财产继承、养老服务、消费维权等多个领域。海淀法院“1+3+X”体系的构建,正是对老龄化社会司法需求的精准回应。海淀法院用一个个案例诠释着“如我在诉”司法理念。“老年人权益保护不仅是物质保障,更包括情感需求、人格尊严等精神层面。”林挚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司法护航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