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落实《平谷区城乡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方案》,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区政府常务会周点评,建立乡镇街道“红黑榜”。截至目前,累计日通报85次,周排名、红黑榜及薄弱小区整改检查情况通报14期;主管区领导带队下沉一线现场督导,周周调度,每月点评,召开区级专题调度会10次,切实构建起“区级统筹、乡镇主责、社区落实”的层级责任体系,形成上下联动治理合力。
坚持宣传引导,提升分类意识
按“1+18+X”模式拓宽宣传覆盖面,举办市级专家培训1场、区级专项培训18场,覆盖3000余人次。结合条例实施五周年持续拓宽基层宣传覆盖面,联动各街道乡镇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等活动83场,实现乡镇街道一对一指导全覆盖。创新垃圾分类指导员“五必看”工作法(看满溢、整洁、设施、标识、分类),提升桶前值守规范化水平。持续宣传“可卖钱/不可卖钱”“干/湿垃圾”简易理念,提升居民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
坚持科技赋能,构建智慧体系
立足市级要求和居民需求,在全市率先建立垃圾分类智能桶站并推动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桶站集成AI人脸识别、垃圾超重提醒、箱内破袋抓拍、违规数据上传、精准短信提醒五大功能,真正实现“智能监管闭环管理”,形成“闭环全链条”监管体系,有效倒逼百姓在家主动完成分类,养成分类习惯;同时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前端持续扩大智能可回收箱覆盖面,在已完成12个小区覆盖基础上,加快推进15个小区铺设工作;后端同步推进区级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改造升级,提升分拣处理能力,保障整个回收体系高效运转。
坚持“三三”原则,拧紧责任链条
紧盯“人、桶、站”三环节,强化人员履职监督、桶站规范运行及站点精细管理,构建全流程管控体系,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压实物业企业主责、镇街社区包站、桶前人员值守三类人员责任,通过制定科学考核细则、明确岗位职责,以精准考核推动责任落地;严格执行“不分类必拒收、拒收必执法、不执法必问责”三必须原则,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严肃追究执法不力责任,形成工作闭环管理机制,拧紧责任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