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北京市“生动实践在京华”理论微宣讲市级示范团走进马昌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第二分团5名宣讲员围绕人民城市理念、科技与文化的双向赋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主题,1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现场聆听。

报告会上,朝阳区委党校副教授黄玥聚焦朝阳区亮马河40多年治理实践,结合其从传统河道到国际风情水岸、再到世界级滨水经济区等的发展成效,生动阐释“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发展理念。

怀柔区委党校培训四科副科长魏小芳以《科技赋能文化 文化赋能城市》为题,从科技助推传统文化实现“物质新生”和文明千秋赋能北京文化新质生产力两个方面,生动阐述北京市在数智时代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全面展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担当与实力。

通州区委党校科研资政科讲师刘伟聚焦通州区唐大庄村转型蝶变的这一典型案例,从下好精品民宿的“先手棋”、解除产业发展的“紧箍咒”、绘就环影宿游的“一张网”等三个方面,生动讲述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的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乡村振兴路。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温泉从近年高校本科专业有哪些调整、为什么调整,以及未来调整趋势等三个方面,深入阐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驱动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创新实践。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宏伟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题,聚焦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结合实际提出推进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建议:加大财力支持实现服务均等化,增加服务种类让老年人触手可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把老年人安顿好、照顾好。

宣讲活动全程气氛热烈,掌声连连,在听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镇信息宣传科 孙娜

听完这场宣讲,我深受触动。五位老师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首都的生动实践。亮马河的蝶变体现了人民城市理念,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彰显了北京的独特魅力,乡村振兴有新思路,高校专业调整契合时代发展,养老服务凸显了城市温度。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立足本职,积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从乡村振兴、文化科技融合、养老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推动高大尚平谷建设,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东双营村网格员 吴红梅

几位专家的分享让我深刻体会到,城市治理既要着眼大局,更要做好细节。亮马河的蜕变、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最终都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作为网格员,日常工作看似琐碎,却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后我会更用心倾听群众诉求,比如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公共服务的优化建议等,及时传递反馈,让政策落实更贴合民意,让大家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马昌营村 李双

通州唐大庄村的转型案例让我深受启发。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打破发展瓶颈,找准适合本村的路径。过去我们常因资源整合不足、思路不宽而停滞,今后我们村要积极探索新模式,盘活现有资源,主动对接外部资源,吸引人气、带动增收。始终牢记,乡村发展的核心是让村民生活更幸福,这正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乡村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