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荣誉证书,一笔激励奖金,承载的是大华山镇23年如一日“教育兴邦”的坚定信念,更书写着一座小镇对人才培育的执着追求。

每年盛夏,“考上大学,镇政府还给发奖金!”的喜讯都会在平谷区大华山镇的街巷乡间传递。自2002年起,大华山镇政府创新推出高考学子奖励政策,对本镇考取大学的学生给予专项奖励,最高奖金达1万余元,累计近300万元,以实际行动为学子们的求学之路注入温暖力量。

23年来,这项奖学金政策从未中断,成为大华山镇重视教育、关爱学子的鲜明标识。一批又一批受奖学子,带着家乡的期许与鼓励踏入大学校门,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追逐梦想、成长成才。

一、定标施奖,廿三载赓续教育情

大华山镇奖学金政策制定了清晰规范的奖励标准,依据学子考取学历层次精准划分奖励额度:考取普通本科者奖励2000元,考入“211工程”院校者奖励8000元,考取“985工程”重点高校者可获10000元。同时,为切实帮扶特殊家庭学子,政策明确对独生子女户、低保户考生,以及考入军校本科的考生,分别额外给予1000元奖励,各项奖励可累计叠加,充分体现政策的精准性与人文关怀。

在政策实施初期,这笔奖金具备较强购买力,能够有效覆盖部分学费开支或满足购置学习用品的需求,为学子们缓解了求学经济压力。

更为难得的是,23年间镇政府领导班子虽历经更迭,但“重视教育、奖励学子”的传统始终未变,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彰显了大华山镇一以贯之的教育初心。

如今已成为一名特警的王先生说:

“当年镇里给奖励了2000元,对我产生了莫大的鼓励,我就想一定要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辜负家乡的期待!”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二、惠泽千生,一笔金照亮逐梦路

二十三年的坚守,让大华山镇奖学金政策结出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千余名本镇大学生从中受益,这份奖励不仅是对学子学业成绩的肯定,更成为许多家庭的“双重荣誉”——既是孩子寒窗苦读的成果见证,也是政府对未来社会栋梁的认可与期许。

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而言,这笔奖学金更是实实在在的“及时雨”,有效减轻了子女求学的经济负担。如今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的王佳明回忆:“当年拿到奖学金后,我购置了人生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整个大学期间,这台电脑陪伴我完成作业、开展学习,是我求学路上的重要帮手。更重要的是,这份奖励让我真切感受到家乡对我的认可,给了我莫大的前行动力。”

三、重教立策,小镇深耕育才业

大华山镇地处平谷区北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之乡”。也正因此,镇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改变家庭命运、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力量,必须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奖学金政策仅是大华山镇教育支持体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镇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优化教学设施与育人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搭建多元化帮扶平台,全力为学子成长保驾护航。

“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句深入人心的话语,早已从口号转化为大华山镇长期坚持的施政实践,“教育优先”成为小镇独特且坚定的人才培养战略。

四、学成反哺,学子归乡助振兴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在奖学金政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众多学子,学成之后主动选择回馈家乡,用实际行动为大华山镇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中,有人毕业后回到镇内工作,扎根基层一线发光发热;有人凭借自身资源与视野,为家乡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信息支持与思路建议,形成“政府奖学育人、学子反哺家乡”的良性循环。

“2005年,我有幸获得镇政府奖学金,这份鼓励一直铭记于心。毕业后,我在镇里创建了北京互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大华山镇通过大桃产业联农带农、兴农富农,带动周边农民增收实现‘共富’。能用所学专业知识助力家乡农业发展,感觉特别有价值、有意义。”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杨国栋先生的心声,正是众多反哺学子的共同写照。这种良性互动,让教育投资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不仅改变了学子个人的人生轨迹,更为大华山镇积累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为区域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杨国栋回到家乡后投身农业发展,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外籍友人智能农机展示交流会

每年九月,大华山镇政府都会如期举行简朴而隆重的奖学金颁奖仪式。仪式虽简,却承载着厚重的期望:一届届学子从这里启程,带着家乡的祝福奔赴远方;一年年奖金持续发放,传递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与不变的承诺。

23年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中,大华山镇对学子的认可与鼓励从未改变。这项跨越近三分之一个世纪的奖学金传统,已然成为大华山镇重视教育的最有力见证,更化作连接游子与家乡的情感纽带,持续书写着“教育赋能成长、人才助力发展”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