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镇内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引导其探索身边生物奥秘,大华山镇团委主动对接区科协资源,邀请知名昆虫学专家吕佳乐博士,于9月15日走进大华山镇中学,为初二年级70名学生带来“我们的昆虫邻居”主题科普讲座。活动全程由镇团委统筹协调,从前期需求对接到现场组织联络保障再到课后反馈收集,各环节紧密衔接,确保科普知识精准传递,为青少年搭建起接触前沿科学、感受自然魅力的桥梁。
吕佳乐博士凭借深厚的昆虫学专业背景与丰富的科普经验,让课堂充满趣味与活力。讲座中,她以“身边的昆虫在哪里”为切入点,结合校园周边草丛、树林及生活场景,用高清图片与生动案例,带学生认识了形形色色的“昆虫邻居”:既有蝴蝶这般羽翅斑斓、灵动美丽的“自然舞者”,也有黄褐前锹甲那样自带“大钳子”、外形奇特有趣的“铁甲武士”;既讲解了蜜蜂采蜜传粉、助力农业生产的经济价值,也聊到了苍蝇、蚊子这些常见却不讨喜的昆虫,剖析它们在生态链中的特殊角色;还结合生活细节,告诉大家放久的面粉里可能藏着锯谷盗,南方运往全国的荔枝中或许携带着粉蚧,更介绍了核桃美洲蛾、短星翅蝗等与农林相关的昆虫,以及蚙类、蚂蚁类、蚜虫等常见类群,尤其提到北京地区就有5000种以上的昆虫,让学生们惊叹于身边昆虫世界的丰富多样。
在讲解“幼虫到成虫的进化与繁殖”时,吕博士通过动画演示蝴蝶破茧、甲虫蜕变等过程,将抽象的生物发育知识转化为直观体验;而“昆虫的隐藏与伪装”环节,更是通过对比枯叶蝶、螳螂等昆虫与环境的融合状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物进化的奇妙。课程最后,围绕“我们和昆虫之间的连接是什么”的互动探讨,学生们积极举手分享,从“蜜蜂帮助植物传粉”到“益虫防治农作物害虫”,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此次科普讲座为初中生带来多维度启发。在知识层面,学生们走出“昆虫即害虫”的认知误区,系统了解昆虫的分类、习性及生态价值,填补了课堂外的自然科学知识空白;在思维层面,吕博士引导学生从“观察发现”到“思考关联”,培养了其细致的观察力与逻辑分析能力,例如有学生课后主动记录校园内的昆虫种类,展现出科学探索的主动性;在价值观层面,通过认识昆虫在生态链中的作用,学生们树立起“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增强了对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大华山镇团委落实“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职责的具体实践,也是校地联动开展科普教育的一次成功尝试。一方面,通过邀请专业讲师走进校园,弥补了乡镇学校科普资源相对薄弱的短板,让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另一方面,活动以“昆虫”这一贴近生活的主题为载体,降低了科学知识的理解门槛,有效激发了乡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为其未来参与科学研究、生态保护工作埋下种子。
下一步,大华山镇团委将以此次科普讲座为契机,持续深化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一是建立“科普资源对接长效机制”,加强与区科协、科研机构的沟通合作,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入更多涵盖生态保护、农业科技、天文地理等领域的科普课程,丰富青少年知识体系;二是开展“课后科学实践活动”,结合讲座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昆虫观察”“家庭植物养护”等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三是搭建“青少年科学交流平台”,通过举办“科学小论文征集”“科普故事分享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科学探索成果,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助力乡镇青少年在科学启蒙中健康成长,为乡村振兴储备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