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至28日,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志》总主编,中国长城学会原常务副会长董耀会、清华大学文旅研究中心副主任董瑾一行考察平谷镇罗营长城。
9月27日,董会长一行在北京市平谷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彩伶,镇罗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新波陪同下,踏查我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镇罗营烽堠和上营长城资源遗存。就“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镇罗营长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及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沿路进行交流。
9月28日,董会长在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路大勇、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贾福胜陪同下,考察镇罗营镇玻璃台明长城段。
登上平谷长城94号敌台,董会长仔细察看玻璃台长城段墙体,遥望95号敌台,对平谷长城巧妙结合自然山脊,将长城壮观与险峻完美呈现表示赞赏,同时对此段长城抢险工程历经多年仍坚固如初表示肯定。随行途中,董会长对本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发展、长城农文旅融合、长城保护与宣传、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
此次考察,为平谷长城今后保护利用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区文旅局将认真汲取董会长指导意见,充分利用平谷长城山水自然优势,将长城文化与农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来到平谷,感受长城魅力,同时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平谷镇罗营长城全长13.3公里,其中山险约8.9公里,城墙约4.4公里,敌台25座,烟墩3座,关口3座。该段墙体由熊儿寨乡花峪河口自南而北过来,至东牛角峪东南山上与熊儿寨乡交界处,自东南至四座楼(仅存3座敌楼)。过四座楼向东北玻璃台至南水峪关,以险为障,以崖代墙,部分城段楼台密集。玻璃台至北水峪关口,依山势而建,偶有城墙相接,达北水峪北山,长城出平谷区域,进入密云、兴隆境内。
镇罗营烽堠,位于镇罗营镇上营村南墙遗址外小山顶上,当地人俗称南楼,基础为五层条石,上为砖筑,“井”字形格局。北侧中间有一门,两侧各有一瞭望窗,东、南、西三面各有3个瞭望窗口。内有两道隔墙,将其分为三室。建筑通高9.1米,上口长10米,底长11.3米,东北角顶已毁。作为明长城营寨上营附属设施,建筑整体保存完整,应为当时戍边士兵站岗瞭瞰敌情所用。1983年,镇罗营烽堠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实施镇罗营烽堠抢险修缮工程。
镇虏营,又称镇罗营,与密云区接壤,位于镇罗营镇上、下营村内,建于明初,初称猪圈头营,后改为镇虏营。镇虏营之“虏”得名于明朝北方残元等草原势力。清代边患减少,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镇虏被改为镇罗。《四镇三关志》载镇虏营:“原为猪圈头营,永乐年建。”
玻璃台长城段位于镇罗营玻璃台村西,张家台村东侧,北边与挂弓岭长城相呼应,西侧止于张家台村前山谷,东边则抵达险峻山峰之巅。平谷区长城墙体用料大部分以山石垒筑而成,且多为就地取材,该段长城的特点亦是如此,也正是由于建筑材料的不同使平谷区明代长城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此段最后一个敌台(95号敌台)坐落在垂直岩体上,地势十分险峻,极具观赏性。2009至2010年,玻璃台长城抢险1673米墙体以及7座敌台,1座烽火台。
平谷长城段95号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