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宅二期文化(绝对年代在公元前5300-前4600年以前)是上宅文化的晚期阶段,同时期的还有孟各庄二期、青池三期。通过遗存,可以得知上宅文化早、中期文化面貌,在融合兴隆洼与北福地一期文化的同时,直至晚期已发展形成以自身文化为主体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上宅二期晚段代表性器物陶塑猪头

三河孟各庄遗址出土石磨盘、石磨棒

上宅三期文化和北埝头二期文化(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4600-前4000年以前),其面貌和上宅一期、二期迥然不同,与河北三河刘白塔遗址出土的釜、鼎类遗物组合特征相同或近似,属于前后岗一期文化的范畴。

三河刘白塔遗址出土红陶钵

刘白塔遗址位于三河市刘自塔村沟河南岸台地上,距今约7300-6800年,文化面貌与临近的孟各庄遗址文化面貌迥然不同,属北福地-镇江营文化系统,1984年发现,1991年、2001年两次发掘,共清理灰坑4个,出土石器、陶器等遗物。

后岗一期文化夹砂红陶鼎

前后岗一期文化(距今6500年前),是仰韶文化周边分布区的文化类型之一,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后岗村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典型遗址有后岗遗址、河北磁县界段营和下潘汪、正定南阳庄等。

距今六千多年前,由于全新世大暖期持续发展,中华地区冰川消融,黄河流量大增,作为黄河入海通道的华北平原成为洪水泛滥区。“前后岗一期文化”在东西和南面交通都受阻的情况下,不得不向西向北发展。燕山南麓首当其冲,于是以泥质红陶为代表的因素大量渗入到上宅二期等遗存中,最后演变为釜鼎文化面貌的上宅三期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