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身影照亮城市,他们是凌晨街头清扫街道的一抹橙黄、风雨中守护交通的臂章、奔波的外卖骑手、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总有一些善意的瞬间打动人心,他们是路人之间的热心援手、邻里间的守望相助、也或者仅仅是一句暖心的话语、一次默默的守护......这些皆是“凡人微光”的生动注脚,让这座城处处涌动温暖,彰显最动人的烟火温情与文明底色。区委宣传部邀您加入“凡人微光·温暖平谷”好人好事挖掘宣传活动,记录并传播身边这些暖心故事。

网格员张顺:

垃圾分类的“引路人”,居民心中的“贴心人”

在新开街小区,提起网格员张顺,10、12、14号楼的居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他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热心细致的服务,成为了社区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自负责这一网格以来,张顺就把推进垃圾分类作为工作重点。这项工作起初困难重重,不仅设施不完善,更重要的是居民们普遍不理解、不配合。面对困难,张顺没有丝毫退缩。他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耐心讲解分类知识。遇到居民不理解、甚至出言不逊时,他也从不气馁,而是持续劝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

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总能看到他在垃圾分类点忙碌的身影,手把手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及时纠正分类错误。有位独居老人嫌麻烦,总是混投垃圾,张顺就天天上门,不仅反复讲解,还亲自帮老人把垃圾分好。就这样,用实际行动和持之以恒的耐心,一点点带动大家养成了好习惯。

张顺的付出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认可和喜爱,大家都说:“有张顺在,我们的社区环境越来越好,住着也更舒心了!”而张顺每次听到这些话,都只是笑着说:“这都是我该做的,只要大家住着舒心,我做的这些就值了。”

如今,在小区依然能看到张顺守在垃圾分类点,耐心指导居民正确投放的身影。他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凭着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热忱,把“网格员”的责任揉进每一件小事里——守护着社区的整洁,也焐热了居民的心。正是这份平凡里的坚持,让“网格员”这个岗位不再只是一个称谓,更成为了居民心中可信赖、可依靠的温暖符号。

网格员王智敏:

一把理发剪、一颗真心,守护176位邻里

清晨七点,蔡坨村的街道里已响起轻微的脚步声。王智敏走在巷子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是峪口镇蔡坨村第五网格的网格员,也是村里嫁来二十年的“老熟人”,早已把第五网格的50户人家、176口人装进了心里。

她的日常像上了发条的钟,办公室里刚整理完前一天的台账,转身就拿起手机穿梭在街巷。垃圾随手清、车辆随手摆,发现问题立马拍照上报。“一天转几遍,才能心里有数。”王智敏笑着说。

早年开理发店的手艺,如今也在网格里派上了大用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没法出门理发,她就按时上门帮忙。“小敏手艺好,剪得比店里还舒服!”老人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有时路过的村民笑着预约,她也爽快应下:“晌午有空,待会就过来。”

最近防汛防火任务重,她的脚步更勤了。每到傍晚,她总会多叮嘱几句用火用电安全,再去摊位和垃圾堆放点转转,生怕有隐患。村里开展环境整治,她跟着村两委、保洁员一起清理卫生死角、搬移残垣断壁。看到她忙前忙后,不少村民也主动加入。“平时帮大家解决了问题,这时候他们就特别支持你。”王智敏说。她手机里存着176个联系人的备注,信息登记,解释政策,这些零零碎碎的事,她做得认真又踏实。

“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当网格员,就要做好。”王智敏话语朴实,却字字诚恳。她用脚步走遍网格的每一个角落,也用真心换来邻里的信任与安宁。“大家都搭把手,蔡坨村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是她最常说的话,也是她每一天忙碌的意义。

网格员于晓华:

暖心助老

我是崔家庄村第三网格的网格员于晓华。自投身这份工作起,我便始终秉持一个信念:村民的事,无论大小,都要用心对待,每一件看似琐碎的小事,都关系着村民切身利益。近两年,社保服务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便捷的线上操作却给不少老年人出了“难题”。村里许多老人使用的是非智能手机,即便有智能手机,也因不熟悉操作流程,面临社保认证难的困难。一旦错过认证,可能导致社保待遇停发,这成了老人们的一块“心病”。

为帮老人们解决难题,根据老人不同情况,采取了针对性服务。对于行动不便或完全不会用手机的老人,我定期上门服务,随身携带自己的手机,耐心协助他们完成人脸采集、信息核对等认证流程,确保每一位老人都能“零障碍”完成认证。对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老人,我采用“手把手”教学的方式,分步骤演示社保APP的操作方法,从打开软件、输入信息,到上传证件照、调整拍摄角度等关键环节,都逐一讲解清楚。同时,我还会留下联系方式,方便老人后续操作时遇到问题能随时咨询。此外,我还将社保政策解读融入日常走访,用通俗的语言向老人们说明认证的时间、流程和重要性,帮他们消除顾虑。用温情化解数字化带来的不便,看到老人们顺利完成认证后安心的笑容,我也真切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