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发布“黑稿”败坏企业名誉;为博流量散布不实消息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未经实测发布不实测评文章……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个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涉及传统产业、中介行业、科技企业、征信机构等不同领域,体现了对企业名誉权的全面平等保护和及时充分救济。

企业名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努力而沉淀形成的企业形象和市场评价,是企业生存和壮大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名誉和口碑来之不易,无疑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总有一些企业遭受恶意抹黑。特别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制造涉企谣言成本极低,传播效率又颇高。

梳理种种案例,有的无中生有,臆测企业经营状况,造谣企业“跑路”“破产”;有的颠倒黑白,打着“科普”“测评”旗号,恶意诋毁企业产品质量与安全性;有的捕风捉影,渲染未经证实的片面信息,炒作离奇绯闻,诋毁企业家……“编黑料”“泼脏水”“带节奏”,网络“黑嘴”煞有介事,谣言有鼻子有眼,甚至“有图有视频”,搅得舆论场乌烟瘴气。

企业经营当然要接受各方监督,但评价、报道绝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恶意中伤。深扒一个个上蹿下跳的造谣侵权者,明面上将自己标榜成“社会良心”“民间嘴替”,实则心里全是上不得台面的“毒生意”。比如,一些知名企业和企业家自带关注度,便有自媒体、MCN机构把其当作围猎目标,以泼污围攻博关注、求涨粉。也有人试图通过编造散布谣言讹取相关企业“封口费”,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专门成立公司,在多个平台运营大量自媒体账号,从炒作谣言到有偿删帖“一条龙”作业。如果敲竹杠不成,那就变本加厉“黑到底”。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外媒也试图通过散播谣言乃至唱衰中国民营经济的信息,干扰中国企业发展创新,挖中国经济墙脚。

从相关案例来看,谣言很可能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加重创业者、企业家思想上的包袱,破坏力不容小觑。如有媒体曾报道,一知名自媒体造谣某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直接致使该产品一度被下架,直播被取消,大量客户退货。至于维权,网络谣言案件的举证、立案、审理等流程较长,很多企业实在折腾不起。有道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即便最终胜诉,一些似是而非的网络谣言、偏激恶毒的网络评论早已对受众造成干扰,企业乃至企业家很可能被由此产生的错误标签长期困扰。正常经营的企业,噤若寒蝉,不堪其扰,“黑嘴”们却在背后赚得盆满钵满,岂有此理?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向违法者“亮剑”,就是为企业发展撑腰。从最高法严厉打击诋毁、贬损和丑化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等侵权行为,到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一批不法分子被绳之以法,一批不法账号被关停封禁。法治利剑出鞘,更传递出鲜明信号:任何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都不是任网络“黑嘴”随意拿捏的软柿子,写“黑稿”甚至敲诈勒索,定会付出代价。

治理不实信息,平台是第一道防线,是把关人也是责任人,必须摆正态度,一手深入清理存量涉企侵权信息,一手完善把关机制严格封禁屡屡造谣的账号。监管与惩治加码,抹黑企业的“毒生意”才无利可图、无处可依。于网友而言,也要提高媒介素养,多些求证意识,不信谣不传谣。

舆论环境也是重要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家、创业者营造健康有利的舆论环境,让他们远离动辄得咎的尴尬处境,就是为能干事、想做事的人撑腰,为中国经济爬坡过坎赋能。期待更多人加入净化舆论场的行列,让大小企业都能心无旁骛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