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混水阀报价35块,结账时却被告知这只是优惠代金券。”“自称用进口高科技纳米高分子胶水,可质检报告明显是‘P’的。”如今消费者对上门维修的吐槽经常见诸媒体,某些看似正规的平台上仍有各种不靠谱操作。
修修补补俨然成了生活中的“钱包刺客”,价格欺骗的,先靠低价营销引流,修完再“狮子大开口”;以次充好的,用工用料全靠忽悠,暂时修好但人走就坏;还有小病大修、没病乱修,利用信息差欺诈不懂行的消费者……种种套路令人防不胜防,且往往没有售后渠道。很多消费者出于“怕麻烦”心理,也不会为此大费周章维权,结果就是自己默默认栽,而钻营者更加肆意妄为。
“隔行如隔山”,说起来,家庭维修服务种类繁多,涉及众多品牌、故障因素,又属于非标准化的“经验工种”,本来就有很大议价空间。而无论硬装还是家电,普通消费者除了知道“坏了”,对维修成本和难度都不甚了解,很容易被拿捏。近年来,线上维修平台兴起,但没有改变行业“小散乱”状态,反倒为信口开河、漫天要价等行为提供了避风港。某些平台自诩“专业维修”,但本身更像个只管拉活、不管兜底的“大中介”,甚至因为高抽成放任维修人员宰客自肥。
体验是口碑来源,服务是立身之本。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某知名平台高价维修乱象,事后涉事平台虽大搞公关操作,可市场并不买账。事实证明,规范是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一旦丧失信任,必然得不偿失。当然,随着上门维修的消费模式愈发多元,更有效的外力约束也要跟上。加大违规惩戒力度,以典型个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形成示范效应;构建信用评价体系,对投诉量超标的违规商家实施平台禁入……破立并举,方能尽快遏制市场乱象。
修修补补看似不起眼,实为关乎生活质量的大事。眼下,很多地方正在探索“家门口”常态化便民维修服务。期待更透明的消费环境、更多元的消费选择,让上门维修回归“日常属性”。